在明星村里做“素人”,是种什么体验?
江汉平原的黎明时分,
最火热的坐标当属
“中国网箱养鳝第一村”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
在一片繁忙图景中,
村民刘戊银却显得格外从容。
在躺在热搜里的“明星村”做一名普通鳝农,
是种什么体验?
听听刘戊银的答案。

今年8月,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栏目组走进先锋村沉浸式打卡,使村里的热度再次升温。作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长江畔的亿元村,具有“明星体质”的先锋村确实是江汉平原上备受瞩目的“振兴焦点”。
“凌晨四点到六点,是我们村最有活力的时刻。别的村还没醒来,这个交易市场已经红红火火了。村干部们四点多先来这儿忙活,忙完了这里的事再忙村里的事。”
先锋村村干部胡彧告诉记者,国庆节后,先锋村进入黄鳝销售季。每天黎明时分,来自天南地北的货车挤满村里的大型黄鳝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然而,这份火热似乎与八组村民刘戊银关系不大。早上七点,当日头稍稍驱散了寒气,她才骑着电动车慢悠悠地来到自己的基地。

(刘戊银的家)
“我一般等到春节那阵子再卖。这两个月行情不是最理想的,过年价格就起来了,来收购的客商最多,货走得也快。”
看着邻居家的黄鳝每天都在变现,刘戊银却任自家的黄鳝在池塘里优哉游哉。卖黄鳝,她特别沉得住气,总要等到春节前后价格最俏的时候再出手,这300口网箱是她刻意为自己准备的“年终奖”。
“到那时一斤黄鳝最高能卖到四十多块钱一斤,那一口网箱的卖价能抵平时好几口。今年过年销售额最多的一天,我起了15桶鱼,一桶鱼有130斤左右,那天卖了将近十万块,第二天钱就打到卡上了。”

小小先锋村藏着全国最大的黄鳝原产地交易市场在先锋村蔚为壮观的7500亩鳝鱼养殖基地中,刘戊银的300口网箱显得太不起眼。用她自己的话说,和村里很多养殖大户、致富明星比起来,她家的鱼塘根本“排不上号”。不过,对于五十八岁的她而言,这样的规模刚刚好。不为农活所累,“轻松”二字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养黄鳝的确不怎么累,比我以前在武汉做小生意舒服得多。以前得早起晚睡,养鳝鱼作息很规律的,这个季节比较闲,每天干四个小时,上午俩小时清塘,下午俩小时喂食,其余时间很清闲。”

先锋村八组鳝农刘戊银是2019年才回到村里开始养鳝的。在拥有近30年黄鳝养殖历史的先锋村,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为了保险起见,她把规模控制在了四百口网箱以内,不料开局并不顺利。“养鳝第一年夏天,雨就没停过,刚投下去的鱼苗几乎全被冲走了,前功尽弃。”回忆起恶劣天气给她的“下马威”,刘戊银一点都不沮丧。周围养殖多年的“老把式”宽慰她,“这样的事哪个没经历过?在先锋村养鳝,只要肯干,就亏不了”——这样的经验之谈,让刘戊银吃下了“定心丸”。
“这么多年,先锋村养殖户们的胆子都搞大了。不能说只赚不亏嘛,小风小浪没事的,我们村的鳝农都是这样的心态。亏一点就亏一点吧,反正总有机会能从塘里赚回来。”

在先锋村养鳝,为啥“亏不了”?鳝农们的底气,又凭啥这样足?答案就写在一条壮大的产业链上。从种苗繁育、科学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到品牌营销,仙桃持续推动黄鳝“种养加销安”全产业链发展,确保农户只管养好、销路不愁。这份由成熟产业体系带来的“养殖自信”,是村民们敢于投入、安心生产的最大靠山。“以前活体黄鳝是没办法发货的,后来我们经过探索和改进,采用这种泡沫箱充氧发货,里面加入适当的冰。”仙桃市黄鳝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电商运营总监顾孝坤说,借助一根网线,仙桃黄鳝被推送到了千万消费者指尖。

仙桃黄鳝精深加工产品因为养鳝轻松,刘戊银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村里新建的“口袋”停车场需要村民义务清扫,她二话不说主动揽下了这项工作。享受到村里的产业红利,她也想为家乡建设出一点力。
“村里修的这个停车场解决了大家停车难的问题,我为什么不把它维护好呢。当时我就跟村干部保证,我家里有多干净,停车场就能有多干净。”
更多的时候,刘戊银把闲暇倾注在了自己的小院。走进她家,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整洁的家居,而是后院里她精心栽培的一面多肉植物墙。她的这份“闲情逸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村里漾开了涟漪,引得左邻右舍纷纷效仿她打造“最美庭院”。

刘戊银家的多肉植物墙这两年,先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村里体验田园风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刘戊银又在自家门口挂起了一块“便利店”的招牌卖些饮料、零食,没指望这个赚钱,她认为方便游客是村里人应该做的。如今,刘戊银靠养鳝每年有几十万元稳定收入。塘里的鳝鱼,是安身立业的根本;院里的多肉,是滋养心灵的爱好;门口的便利店,是联通外界的窗口。在名声大噪的“明星村”过着这样的小日子,刘戊银觉得这就是“幸福先锋”的样子。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刘琼秀
编 辑 | 娄嘉欣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