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岭之秋:与一座五千年古城的无声对话
十一月的暖阳,是秋天最慷慨的馈赠。它柔和地洒在荆楚大地上,我循着这束光,来到了湖北荆州石首市的走马岭。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寻觅某段具体的史实,更像是一场心血来潮的赴约,与一座沉睡数千年的古城,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当无人机腾空而起,地面的视角被迅速拉升、展开。俯瞰之下,我的心跳漏了一拍——那巨大的、由泥土与时光勾勒出的轮廓,在秋日斑斓的色彩中,宛如一个被打翻了的调色盘。赭黄的城垣是画框,碧绿的护城河水是流淌的颜料,而城内深浅不一的土地,则涂抹着不同时代的色块。这并非废墟的苍凉,而是一种静默的、磅礴的生命力,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

这里,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走马岭遗址”。它静静地横卧在东升镇的走马岭村与屯子村之间,总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它的核心,是一座不规则长方形的古城。在航拍的视野里,我能清晰地辨认出那圈古老的城垣与护城河,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可以想见,在遥远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这座城池是何等的威严与兴盛。它不仅是先民们抵御外敌的堡垒,更是长江中游一个璀璨的文明灯塔。

然而,走马岭的厚重,远不止于一朝一代。它像一本无字的史书,地层之下,层层叠压着六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从天真初凿的大溪文化晚期,到步入鼎盛的屈家岭文化早、中、晚三期,再到承前启后的石家河文化早、中期……这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个文明的血脉,在此地生生不息地流淌、演变。每一层泥土,都可能藏着一个陶罐的碎片,记录着一次丰收的喜悦,或是一场祭祀的庄严。

我闭上眼,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风中,似乎有部落间征伐的号角,也有市集上以物易物的喧闹。这座古城,曾是研究长江中游原始社会史、经济发展史的关键密码,它沉默地见证着江汉平原上原始聚落如何星罗棋布,各大部落集团之间如何演绎着合作与纷争的古老戏剧。
2001年6月25日,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纸公文,是对它价值的官方认证,但它的灵魂,却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去感受。
秋日暖阳,为走马岭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收起设备,准备离去。回首再望,古城在光影中愈发沉静。它什么也没说,却又诉说了一切。这一次探访,让我明白,有些对话无需言语。当你站在这片土地上,时间自然会为你倒流,文明的光,会穿越千载,照进你的心里。
(记者:叶力铭/编辑:向倪僮/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