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恩施鹤峰:耄耋匠人刘学清 20年“刻”守千年傩魂

长江云新闻  2025-11-06 14:29:01
分享到:

在恩施州鹤峰县,有一项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峰傩戏。79岁的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刘学清,20年来专注于傩戏表演中角色面具的制作,将一块块寻常木头雕刻成具有神韵的“面具”,默默守护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与根基。

走进刘学清老人的傩面具雕刻传统工艺工作站,墙壁上挂着几十件神态各异的面具,各种传统工具在他手间翻飞,原本普通的木头逐渐显露出威严或慈祥的面容。刘学清17岁起学习木匠,拥有深厚的木工功底。早年他为乡邻制作家具嫁妆,晚年专注傩面具雕刻,制作一个傩面具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选材、阴干、画稿、凿出粗坯,再到精雕细琢、打磨上彩,每个环节都要遵循古法。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 村民 刘学清:最开始遇到蛮多坎坷,有时候搞一个不起作用,甩了拿第二个又进一步。从粗活搞成成品要搞精致一点,要拿得出手。

作为恩施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傩面具雕刻的传承人,刘学清制作的傩面具,被用于傩戏表演,完成一套核心角色的面具组合,需要花费他数十天时间。最难的工序,是要刻出人物传神的表情,体现角色鲜明的性格特点。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 村民 刘学清:最主要的表情就在眼睛和嘴巴上,雕成喜的就是喜的、怒的就是怒的、哭的就是哭的、笑的就是笑的,把它搞成这个像出来就达标了。

除了为傩戏表演和各类文化活动制作传统傩面具,刘学清还为有需要的人群定制专属面具。为了培养新的傩面具雕刻传承人,刘学清也曾收徒授艺,但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现在,她的孙女陈晓燕也加入了传承队伍。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 村民 余光锐:我觉得刘老能够在他的这种传统手工艺上坚持这么多年,这种传承精神令我非常敬佩。

刘学清的孙女 陈晓燕:我爷爷身上的优点很多,像我作为孙辈来说我肯定就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这种工匠精神。

刘学清的傩面具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他将一生的雕刻技艺都倾注于刻刀之间,未来,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加入傩面具雕刻的行列。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 村民 刘学清:这个事我要把它一直传承下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要有人认可,为这个社会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我就很值得。

恩施州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股 工作人员 何剑波:近年来,我们正通过建立传习所,组织非遗展演等方式,努力为包括傩面具制作在内的传统技艺,寻找新的传承路径,我们希望鹤峰非遗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来源:鹤峰台:申玉洁 梅燕 编辑:娄嘉欣 编审:陈雯 监制:赵业勤)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