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三色”绘就治理温情:江陵县以精准服务托举民生幸福

江汉风  2025-11-06 09:59:47
分享到:

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融合化、协调化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让服务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群体,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依托社区工作者“三进两覆盖”百日攻坚行动,江陵县郝穴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行社区居民“三色”服务模式,通过“红、黄、绿”三级分类与动态服务,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真正让“关怀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群众转。”

“红色”守护为特殊群体撑起“安心伞”

“红色”象征高频响应与重点守护,聚焦空巢独居、失能高龄、失独伤残等生活存在显著困难的群体,构建“社区主导+邻里协同”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江城社区90岁的黄奶奶白天独自居家,社区将其纳入红色服务清单后,由社区工作者固定上门,检查燃气电路安全、询问饮食起居,更发动热心邻居常上门陪聊解闷,遇有异常及时排查,形成“社区照护+邻里互助”的双重守护网。

沿江社区的刘奶奶因视力模糊、行动不便常年闭门不出,社区工作者不仅定期排查居家隐患,更坚持为她读报讲新闻,每次走访都详细记录其身体状况与饮食偏好,动态更新需求台账,让服务始终精准适配。

还有失独的熊奶奶、与孙女相依为命的残疾老人周爷爷、伤残军人齐爷爷夫妇……这些居民都被温情放入社区“红色”服务清单上。社区工作者提供代办采购、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套餐式服务”,用“走得进家门、坐得下板凳、聊得开心事”的陪伴,填补了照料空白与情感孤岛。

“黄色”帮扶为困难家庭注入“暖心剂”

“黄色”代表政策倾斜与重点帮扶,覆盖低保户、低收入边缘户、因病因灾致贫家庭等群体,核心是搭建政策与群众间的“直通枢纽” 。

对黄色家庭,社区建立“定期入户+政策落实”机制,精准对接资源缺口。双港社区的小黄自幼体弱多病、生活无法自理,

高额药费与家庭离异让祖辈照料压力剧增。社区工作者不仅定期走访慰问,更全程协助准备材料、申请生活保障,还联合医保部门解读特殊病报销政策,让惠民政策从“纸上”落到“账上”。“以前不知道能申请这么多补助,现在社区帮我们把政策都捋清了,心里踏实多了。”小黄的奶奶感慨道。

从就业岗位推荐到临时救助申请,从医保政策宣讲到教育补贴对接,社区化身“政策翻译官”与“资源链接者”,用靶向帮扶为困难家庭注入生活信心。

“绿色”共治激活共建共享“聚心力”

“绿色”涵盖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普通家庭,服务重心在于“常态化联系+治理赋能”,推动居民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角”。

社区工作者每季度至少走访一次网格内居民,带着政策手册与意见本上门,既宣讲养老认证、反诈防骗等实用信息,更倾听对社区建设的“金点子”。

在江城社区,王阿姨提出的“共享菜园”种植品种,经社区汇总研判后迅速落地;沿江社区的热心居民组成“同心圆志愿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居民服务、政策宣传等服务,形成“社区服务群众、群众共建社区”的良性循环。

动态调整让服务始终“跟得上需求”

江陵县郝穴镇建立“三色服务季度复核+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社区工作者日常巡查、居民申报、邻里反馈等多元渠道,实时更新家庭状况 。经各社区“扫楼式”入户走访与精准核查,已标准红色重点对象168户203人、黄色帮扶对象391户1257人、绿色共建对象5836户20426人。

以分类定方向,以动态保精准,以服务聚人心。江陵县郝穴镇的“三色”服务模式,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回应需求的生动诠释。它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栋楼、每一户家,让特殊群体有人护、困难家庭有人帮、普通居民有参与,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绘就出邻里守望、和谐共融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通讯员:张智博/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