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满口“包的”“666”,这位老师的做法全网点赞!
“包的,666那种话……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

“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

“当需要表达‘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时,可以说‘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热梗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耐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汉语言之美,不少网友为她点赞。
如果孩子表达只剩一句“梗”
作为老师确实会着急
视频中的老师名叫刘小娟,从事教育工作已有9年,目前是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学生探讨网络语言了,早在2023年,她就在一堂班会课上,专门引导孩子们认识什么是“网络烂梗”,帮助他们分辨网络与现实,鼓励他们不盲从、不跟风,做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随着视频的走红,刘老师收到了许多鼓励与祝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老师不必如此较真。刘老师对此回应说,她并不反对孩子使用网络热梗,但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如果孩子除了“包的”“666”之外,再没有其他表达方式,那将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这些词可以说,没问题,但如果不分场合、无论面对什么情景,都只会用同一句话回应,作为老师,我确实会着急。”她强调,“语言的边界往往就是思维的边界。”她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拓展孩子思维边界的人,而非看着他们的表达力被单一的网络表达所固化。

那么教育孩子慎用网络梗,究竟有没有意义?
刘老师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感受汉语本身的美,用更丰富、更有层次的语言去表达自我,而不是被层出不穷的“热梗”限制表达。尽管也有人认为她“过于较真”,但她相信,语言表达的深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不是禁止孩子‘不要说什么’
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说什么’”
刘老师表示,网络语言就像一阵风,上周还在流行,下周可能就过时了。作为老师,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守住语言表达的底线,传承优美的语言,帮助每个孩子说好中国话。

讲台之下,她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面对学生或自己的孩子使用网络热梗时,她认为关键在于“同频理解”——先了解孩子说这些话的意图。
如果只是情绪化的口头表达,不妨温和引导:“除了这样说,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避免过多说教,以免引起反感。但如果发现孩子使用了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比如“唐”(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必须马上制止,并引导他合理地表达。
刘老师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禁止孩子“不要说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说什么”。
她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质的语言环境,家人之间多说赞美的话,让孩子长期浸润其中,这样自然可以培养出对语言的辨别力。家长还可主动筛选孩子的读物,陪伴他们一起阅读。
此外,家长也应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交流中,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更丰富、准确、积极的语言,包括偶尔恰当地使用一些健康的流行语来做示范。
同时,善用“好梗”,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解释“梗”的含义,比如“包的”可以说成“我保证”或“我肯定”。

热评:网络表达
别只剩下“热梗”
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转移到作业,这种“偷懒”的表达、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也在提醒我们:别让青少年的表达只剩下“热梗”一种声音。

警惕热梗,还要警惕低俗烂梗的弥漫、滥用。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隐藏着诸多低俗烂梗,它们充斥着冷暴力、嘲讽,还有的在不断传播中衍生出了更多内容。青少年在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观、道德观时,为了所谓的“潮流”盲目跟风,可能会在无形中伤害身边人,甚至无意中触碰言语霸凌的边界。另外,许多家长发现,这类“网言网语”并非特定地区的专属表达,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下,已逐渐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网络表达现象。
所以,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贬义低俗等网络黑话烂梗,互联网平台、学校、家长都必须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尤其需要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比如,可以在课间轻松的氛围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引导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语言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从而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培养比“玩手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兴趣爱好,主动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青少年,不让他们困在网言网语里。当孩子们在感受网络热梗趣味性之余,也有能力说出“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他们才能自信地走向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未来。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