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我们回来了!”81岁台胞跨越1400公里回枝江寻亲

长江云新闻  2025-11-05 22:27:29
分享到:

“离家太久了,环境是陌生的,但乡情好深,这种感觉没法形容。”11月3日,81岁的台湾同胞刘宗达站在枝江百里洲的土地上,指尖拂过刘巷码头旧址的石门,眼中泛起泪光。这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圆了他和父辈延续三代的故乡梦。

一纸手书,承载三代乡愁

刘宗达的寻根执念,始于父亲临终前反复摩挲的那页手写家史。1949年,5岁的他随父亲从上海远赴台湾,关于故乡的记忆只剩冬日雪景的模糊片段。而父亲口中“宜昌长大、枝江百里洲刘氏之后”的念叨,以及手写的“曾祖父刘天成、祖父刘仁俊”的名字谱系,成为他心中最清晰的乡愁坐标。

“父亲是独子,一辈子想回家却没能如愿。”刘宗达记得,父亲常对着空气描摹刘家祠堂的模样,直到晚年仍叮嘱“一定要找到族谱传下去”。1988年,他曾独自赴重庆寻找母系亲人,在当地协助下虽与舅舅相见,却遗憾赶上舅舅因破伤风重病离世,这份遗憾更坚定了他寻根的决心。如今,当年40多岁的寻访者已满头华发,随身携带的父亲手书早已泛黄,但仍被塑料封皮仔细护着。

两岸援手,陌生土地有亲人

“本来只是碰运气,没想到这么多人帮我们。”刘宗达的儿子将寻根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后,意外收获了潮水般的温暖,素不相识的网友纷纷提供线索,村民主动引路。由于刘老先生的父亲刘成钧先生是三代单传,直系亲属线索寥寥,加之年代久远、地名变迁,寻亲工作困难重重。枝江市台办和百里洲镇工作人员走访档案部门、联络村镇干部、查询族谱资料,辗转多方求证,最终通过宗族脉络找到了与刘家同源的族亲。远在无锡的刘氏宗亲刘宗品,得知同为“宗”字辈的族人返乡,特意推掉事务赶回来相见。

近乡情怯,刘老先生回百里洲的路上一直都无法平静。在百里洲镇中心卫生院旁的刘氏宗祠旧址,宗亲代表刘建华早早等候,将记载家族历史的《刘凝之与刘家巷》郑重交到他手中,刘宗达颤抖着翻开书页,当看到熟悉的辈分排序时,泪水终忍不住落下。在联丰村,宗亲刘继全挥毫写下“源远流长”,笔墨间的情谊让他反复摩挲不忍释手。

乡音未改,此心安处是吾乡

“宜昌话还准吗?我可是听着父亲口音学的。”面对乡亲们的问候,刘宗达试着开口,乡音虽略带生涩,却瞬间拉近了距离。他笑着解释,在台湾的宜昌同乡常来家中相聚,那些夹杂着乡音的抗战往事,让乡音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只是后辈们已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行走在百里洲的大堤上,刘宗达不时驻足凝视:牛群漫步的草原、轮渡划过的江面、乡亲递来的热茶,都让他生出“既陌生又亲切”的奇妙感觉。当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他“明年大桥修好了,回来就不用坐轮渡了”,他连连点头:“一定带弟弟妹妹来,他们都盼着这一天。”

血脉相连,乡愁终有归宿

“找到根的感觉,就像心里的空处被填满了。”如今,刘宗达的行囊里多了三样宝贝:记载家族历史的书籍、宗亲相赠的书法作品、以及一瓶百里洲的江水。他计划把这些“故乡信物”带回台湾,给分散在海外的弟弟妹妹们看看,更要讲给晚辈听,“我们的根在这里”。

这场寻根之旅,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中彰显着血脉的力量。正如刘宗达所说:“1949年去台湾的很多人,墓碑都朝着老家方向。现在我们替他们回来了,也想给更多寻根人做个样子。”

站在曾经寄托家族记忆的土地上,刘家人对着长江呼喊:“我们回来了!”老人的身影与故乡的轮廓渐渐相融。跨越76年的距离,这场迟来的归乡,让乡愁有了归宿。

(长江云新闻记者 郑莉莉 张琼 枝江市融媒体中心 朱瑶 刘颖杰 葛佳欣 来源 枝江市台办 百里洲镇 )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