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宝妈花“30元”体验朝九晚五“假装上班” ,到底是治愈神器还是智商税?
“不用挤地铁、不用看老板脸色,花30元就能体验‘朝九晚五’,有意思。”
“花30块钱坐一天,就为了假装上班?”
最近十堰一家“假装上班”公司,不仅吸引了大批人打卡,更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有人奉为“迷茫解药”,有人直言“纯属浪费钱”,这到底是治愈神器还是智商税呢?

大厅工位30元/天,包月598元
全职妈妈租办公室假装上班
“我是今年6月离职的,目前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宝妈,我来这里就是不想让自己陷入一个与社会脱轨的状态。”年轻宝妈索女士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上个月,该公司刚开业,自己刷到社交平台上的帖子,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始上班“打卡”了。
“我想让自己多一些社交圈,因为这边也有很多不同行业的人,跟大家多交流交流,心情也比较愉悦,而且按时‘早九晚五’打卡,自己作息也规律了。”索女士直言,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今年6月就离职了,在这里可以认识新朋友,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包月598元,独立办公室工位包月698元,很划算!”初创者古先生是忠实用户,他介绍说,自己今年开始做贸易生意,租独立办公室太贵,在这里几百块钱就能拥有正规办公室,谈业务也会更有底气些。自己目前租了几次单日工位,决定后面长期包月。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出现,不少网友直言无法理解,网友小张认为,“没工作本来就缺钱,30块一天付费上班不如躺平省钱。‘假装上班’并不是长久之计,年轻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适应社会。”

创始人:
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伙伴
提供灵活就业的“避风港”
据十堰“假装上班”公司创始人白增辉介绍,该公司上月13日正式开业,总面积130平方米左右,开业近一个月,目前每天已有6-7人固定“上下班”,体验“朝九晚五”上班制度,大多为“90后”自由工作者,剩下多为一些好奇的散客来体验打卡。
白增辉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开这家公司是因为自己曾经历过职场空窗期的焦虑,想打造一个“灵活就业的避风港”。“不是谁都适合来,更推荐暂时失业、没目标的人或初创者,备考学生还是去自习室更合适。”

创始人白增辉在社交平台上回应网友争议
面对争议,创始人白增辉回应:“我们的核心服务人群是暂时失业、没目标的人以及初创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只想寻找有相同价值观的伙伴。”未来这里还会开通人才对接、创业指导,帮迷茫的人真正“删掉假装,重新出发”。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对接十堰的部分企业了,比如说小米汽车、阿维塔汽车,还有一些猎头公司,如果我们有合适的人员,我们会给他们推荐过去,提高待业青年找工作的效率。”白增辉说。
律师提醒:“假装上班”三大风险需注意
北京市中闻(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根源介绍,目前,这种看似灵活的共享办公形态,实则游走在多重法律红线边缘。无论是空间运营者还是付费使用者,都需警惕这些隐形 “雷区”。


图源社交平台
一是运营方与使用者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一旦成立,运营方需承担支付工资、补缴社保等义务;二是运营方若因场地设施缺陷、未履行提示义务致使用者人身或财产受损,需承担赔偿责任;三是双方多无书面合同,易因费用、服务质量产生纠纷。
针对上述风险,运营方可通过与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或《场地租赁合同》明确非劳动关系、定期检查设施并张贴安全提示、参照规范拟订详细合同界定权利义务来规避;同时建议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出台监管细则,在行业内建立服务规范,加强自律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边是真实需求的治愈感,一边是“没必要”的质疑声,你觉得这种“假装上班”模式,到底是刚需还是智商税?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沛然 李丹琼)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