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忠诚力量 身边榜样】20年为“艾”坚守,点亮病犯回归之路

长安湖北 湖北省司法厅  沙洋广华监狱  2025-11-05 18:26:49
分享到:

人物名片  

王文广,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8月参加监狱工作,现任湖北省沙洋广华监狱十一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他带领监区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本人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2025年是沙洋广华监狱十一监区成立二十周年,这也是湖北首个艾滋病犯人服刑监区。作为监区长的王文广,已经在艾滋病罪犯监管医疗一线坚守了20年。他以“零距离”管理模式重塑特殊病犯教育救治体系,用医者仁心践行法治精神,被誉为“高墙内的阳光使者”。

首个艾滋病犯人从抗拒到配合    

2005年,全国尚无成熟的艾滋病犯监管经验。面对难题,王文广主动请缨,参与湖北省首个男性艾滋病犯监区筹建工作。

这项工作还要从2004年说起。2004年9月17日,一名特殊的囚犯被押解到沙洋广华监狱。时年25岁的刘某,是中国首例被判刑的艾滋病人。10年的吸毒生涯,让他感染了艾滋病毒。入狱前,他利用人们害怕艾滋病的心理,多次敲诈、抢劫,影响恶劣。经过近一年的单独羁押之后,刘某在广华监狱内,开始了他11年的铁窗生涯。

王文广说,刘某是他接触到的第一个艾滋病犯人。面对狱警,刘某的态度总结起来,就是“嚣张”和抗拒。“当时我们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很有限,犯人自身也一样,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其他人,包括狱警,对他也多少有些害怕,怕被他传染,这也让他更加肆无忌惮,觉得在监狱内,也没人敢把他怎么样。”

他的到来,使时任监狱医院副院长、从事多年监狱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王文广隐约感到,自己的人生可能会就此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

就在刘某抵达监狱的当晚,王文广奉命进入监号,与刘某见面,为他检查身体。他平静地走进监号,没有手套,没有防护服,他一把握住刘某的手,顺势坐在了他的床铺上。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的方式传染,但是在当时,这样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王文广介绍,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这样的日常接触开始,一点点感化,终于让刘某逐渐接受了监区的管理。到后来,他积极主动配合监区的管理制度。

特殊监区更像一所医院      

2005年6月,王文广赴湖北省特殊传染病临床治疗中心接受培训,跟着全国著名特防专家桂希恩教授一对一学习。

桂希恩与身着警服的王文广初次见面就开门见山:“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

同年6月22日,艾滋病犯监区正式成立,用于全省监狱系统男犯中艾滋病毒感染者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改造。

当年底,投资1400多万元的监区基础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沙洋监狱局硬件设备最为齐全的一个监区。监舍宽敞明亮。犯人床铺均可移动,以方便紧急救治。监区配置大量药品,定期消毒。与普通监舍相比,十一监区更像一所医院。

带有病犯血液的针头曾离他只有10余厘米    

十一监区组建之初,这些从省内各监狱内调来的服刑人员,绝大多数并不了解自己究竟身染何种疾病。但出于对犯人负责的考虑,2005年7月,监区对艾滋病感染者服刑人员进行了集中告知。

他们在这一刻明白了,自己除了服刑人员之外的另一个身份——艾滋病人。除了法律判决的刑期之外,他们面对着另一个严酷的人生宣判。服刑人员中,有的控制不了情绪砸板凳桌椅,有的扬言要以暴力报复民警。一时间,监区的安全稳定受到严峻考验。

为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监狱为十一监区的民警配备了完善的防护服。但王文广却有自己的想法。

从民警自身安全角度来讲,“全副武装”进监区,减少与犯人的接触,职业暴露危险自然也会减少,但从犯人改造角度来讲,民警与犯人多谈话、多接触,更易使犯人情绪保持平和,更利于监区安全。

因此,在监区管教干部会上,王文广提出了对服刑人员实行“零距离”管理的措施,以建立正常的“医患”“警犯”关系。

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不佩戴任何防护用具,王文广从容地走进了服刑人员监舍,面带微笑,握住一个个服刑人员冰凉的手,询问病情。

有犯人好奇地问:“你不怕我吗?”王文广说:“我是一名警察,同时也是一名医生,有医生怕病人的吗?”

王文广大胆而真诚的举动,让躁动不安的犯人们顿时平静下来。“零距离”管理法,为监区的监管稳定迈出了第一步。

王文广在监区洽谈室对罪犯进行个别教育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监区成立后不久的一天,服刑人员胡某报告“身体不适”,王文广与护士一同进监室为胡某进行静脉注射治疗。胡某极不配合,甚至对王文广和护士出言辱骂。就在他们劝说胡某时,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抢过护士手里的注射器,狠狠地扎向自己的手臂,举着带血的注射器,刺向王文广。王文广下意识地避开,针头在离他只有10余厘米的地方划过。

在同事的协助下,胡某被制服。走出治疗室,王文广的手还在颤抖。闻讯赶来的监狱长余旭斌一把抱住王文广。这时,他眼眶内久噙的泪水终于决堤而下。

后怕但不能后退。第二天,王文广依然到胡某床头,面对面做工作。此后每天都是如此,第22天,胡某感动地痛哭流涕:“王警官,我错了。”

徒手掏出艾滋病犯堵在喉咙的假牙  

桂希恩教授曾说过,艾滋病是世界难题,对艾滋病的防治不仅要有科学的精神,更要有爱心的呵护。

王文广与他的同事们,从监区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时刻把拯救艾滋病感染者服刑人员的生命与灵魂,作为使命。

王文广在监狱组织“我为七一献热血”无偿献血活动现场

2014年,一名有心脏病的艾滋病犯人在监狱里突然晕倒,倒下时佩戴的假牙脱落,堵在了喉管里。眼看犯人有窒息死亡的危险,王文广来不及多想,连手套都没有戴,就直接把手伸进病人口里,掏出了堵在喉咙口的假牙。

他不是不知道,如果当时发生意外,病人的牙齿磕破他的皮肤,他也有感染的风险,“但是医生的本能让我顾不了那么多了。”病人转危为安后,王文广吃了一个月的预防药。

在十一监区,还有两名来自境外的艾滋病患者在此服刑过。语言不通,成了他们到这里以后的最大困扰。王文广就通过手势和画图与他们交流。其中一人患有梅尼埃氏综合征,突发眩晕、呕吐,王文广精心护理了20多天,直到症状缓解。

在十一监区,每名满刑的艾滋病服刑人员都会记下王文广的电话,有的是离开时,有的是在刑满释放前几天。现在他的手机里,还有几十名已经出狱的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王文广说,很多人和他一直都有联系,诉说他们回归社会之后的生活,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20年来,王文广始终坚守一线,首创“零距离”管理法,带领团队实现监管安全“零事故”、医疗救治“零纰漏”、队伍管理“零疏失”的成就。累计转化危顽犯百余名,创新“心理+物理+医学”综合治疗模式,撰写医疗笔记超百万字。他以法为纲、以情化人,彰显了新时代监狱民警的信仰力量!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