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油山” 阳新县枫林镇油茶产业结出“振兴果”
地处鄂赣两省交界处的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是当地有名的油茶之乡。近年来,枫林镇政府集中发力,通过油茶林扩面、技术扶持、引入油脂加工企业等方式,将昔日荒山变为致富“金山”,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清晨,当深秋的阳光越过山峰,枫林镇樟桥村的油茶林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枝头累累的油茶果红如玛瑙,压弯了青翠的枝条。村民邹余忠斜挎着竹篓穿行林中,手指在枝叶间灵巧翻飞,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落入篮中,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一片大概有600多亩。”邹余忠向记者介绍,眼前的油茶树正值盛果期,要先晒开外壳,剥出茶籽再晒干,才能榨出金黄的茶油,丰收时能有十来万斤的产量。

站在山坡上,樟桥村党总支书记胡三燕望着连绵的油茶林,感慨万千:“过去我们村是有名的万斤油村,一些老油茶树都是七八十年的树龄,后来基本不挂果了。”2015年,樟桥村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在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瞄准油茶这一“绿色银行”,开始了一场从“万金油茶”到“现代产业”的转型。

樟桥村村集体通过整合山场资源、成立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创立了樟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还创新推出“合作社+公司+村集体+村民”的模式,形成了村集体负责油茶种植经营管理、茶油销售,有收益后村集体和农户五五分成。“党员带头学技术、常态化巡查,除草施肥、剪枝护苗,遇上问题就找技术人员补救。”胡三燕介绍说,这样做既保证了村集体有持续收入,又直接带动农户增收。

截至目前,樟桥村的油茶种植面积已达1300多亩,其中1000亩已进入挂果期,300多亩正处于培育阶段。“成品茶油市场价能到60-80元一斤,行情好得很!”黄石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济指着配套建设的炼油坊和储备仓库,眼里满是自豪。“我们每年至少投入30万,目的就是把油茶收益全反馈给村民,不管是分红还是务工,都要让这个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樟桥村油茶产业的成功,在枫林镇引起了连锁反应。与樟桥村相邻的杨桥村,过去因为没有产业,大量山地荒芜,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如今,这个村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油茶产业。“其他产业持续性不强,油茶产业不一样,对老百姓是真有好处。”阳新县自然规划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刘道福一语道破关键——枫林镇本就是油茶主产区,这门“老本行”就是山民的最佳选择。
爬上杨桥村山顶,几百亩油茶树迎风舒展,绿意盎然。“当初看到樟桥村变了样,我们就下定决心种油茶!”杨桥村党支部书记柯昌熊细数油茶带来的变化。“一是树龄长,种好后几十年都有收入;二是荒山野岭变绿了,消除了安全隐患,生态也好了;三是村里老人多,能就近务工挣钱。”

与樟桥村不同,杨桥村的油茶路走的是“能人带动”的路子。返乡村民黄龙刚承包了700亩山地种植油茶,成为村里的油茶种植带头人,说起产业前景底气十足:“现在还没到丰果期,等树长稳了,一棵预计能产五六斤油。我们搞的是订单农业,有公司签合同兜底,自己能销就自己销,销不出去他们就来收,一点不愁卖。”
枫林镇的油茶产业蓬勃发展,还吸引了外来投资者。际和油脂有限公司负责人洪嘉申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目前已承包4000多亩山林栽种油茶苗,后期还将建立万吨油脂加工厂,提升油茶产业的附加值。
枫林镇的油茶产业早已不是“一村一景”,油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至2024年,全镇通过油茶扩面行动完成了7000亩的种植任务,目前油茶总面积已达13000亩。枫林镇城乡建设办公室主任柯友攀介绍说,镇上还通过成立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引进外来投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多元化发展。未来,还将发展油茶林观光生态休闲农业,让“绿色银行”生出更多“利息”。

记者 | 胡玲
通讯员 | 杨光明 明月新 罗元 刘彬
编辑 | 舒畅 罗晗旖(实习生)
编审 | 仇红月
监制 | 肖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