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大国小村 | 你看过的微短剧可能就出自于这个村

长江云新闻  2025-11-05 13:15:09
分享到:

大国之基在乡土,振兴之路见小村。2025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农民日报社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等40余家广播电台打造的系列融媒报道《大国小村》,用42个村落的鲜活故事,立体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图景。

当微短剧的镜头轻轻拂过明清古建的斑驳砖墙,当流传六百年的戏台迎来数字时代的“新角儿”,一座深藏中原文化密码的传统村落,正以最当代的方式,叩响振兴之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登封袁桥村,看这座活态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如何让古戏楼余音绕梁,唱响一曲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竖店”新声。

在袁桥村一棵沐浴了六百年风雨的古槐树下,74岁的袁铁芳老人,时常静坐于飞檐翘角的古戏楼前。他浑浊而温润的目光,掠过的不仅是听戏的乡邻,更有那些扛着摄像机、追逐光影的年轻人。

时光,在这里仿佛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对接。

“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我们袁桥村的老古会,每年都唱戏,天翻地覆的热闹。袁桥村景区打造成功以后,特别是这两年,外地拍短剧的经常到我们袁桥村来采访拍摄我们的历史文化、学习历史文化、推广我们袁桥村的历史文化。”袁铁芳向记者介绍说。

这份“热闹”,从一年一度的仪式,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日常。

这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仿佛一部摊开的史书,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到明清古建的岁月留痕,层层叠叠,静默无言。

然而,遗产如何不被时光尘封?乡村如何获得持续生长的力量?袁桥村,敏锐地抓住了“微短剧”这阵来自时代的风。

“翻页,对,来直接给他俩说这句话。来录,3、2、1,开始......”在袁桥村一处以青砖黛瓦、雕花木窗、斑驳土坯墙为特色的三进四合院内,导演黄启夯正在拍摄一部儿童古装剧。

“我们这部剧包括很多剧都是在袁桥古村完成的,景别特别好。比如说以教育、以孝为主的这种题材,取景在这儿就是因为符合我们的要求。”黄启夯说。

袁桥村深厚的文化家底,成了浑然天成的巨大片场。明代避难碉楼藏着往日的惊心动魄,袁氏祠堂延续着家族的香火文脉,百年私塾仿佛仍回响着朗朗书声……

这一砖一瓦,不再是无言的陈列,而是会讲故事的“演员”。河南登封袁桥村景区副总经理司建彬,便是最懂它们的“舞台总监”:“村里有一座修于明代的避难碉楼,地下设有逃生地道,这种沧桑的外观和比较奇特的内部结构,非常适合拍摄战争剧、古装剧和悬疑剧,都是很真实的场景。还有袁氏祠堂和古戏楼这些古建筑,都是承载着家族文化和市井烟火,比较适合拍摄家族史诗或者民俗题材的短剧。”

从2024年至今,已经先后有40多部影视短剧在袁桥村拍摄完成。其中,首部微短剧《功成名就时,衣锦还乡日》更是将袁桥村的人文肌理融入故事血脉,播放量达到3000万次。这跃动的数字,让村党支部书记刘万涛清晰地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不能只让游客来到这‘看’到老古董,还得让老物件‘活’起来、‘用’起来。我们村不仅是一个3A级旅游景区,还是一个开放的‘竖店产业园’。剧组来了,不仅有古色古香的拍摄场景,还有功能齐全的配套,能接纳1200多人就餐,200多人住宿。”刘万涛说。

“竖店”,是网络时代赠予郑州微短剧产业的别称,与浙江“横店”遥相呼应。而袁桥村这座“乡村竖店”,所激活的远不止是静态的建筑,更是那深藏于砖瓦之间、流淌在村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乡土情感。

在村中的农耕博物馆里,负责教授编花篮的安青娥指尖翻飞,那灵动的编花篮手艺,也从静默的展柜中走出,成为镜头争相捕捉的“活态艺术”。

正在忙活手里活计的安青娥告诉记者:“很多剧组来拍,有时候两个剧组同时来拍。有个剧播了以后,还有不少人问。平时也有好多游客来买,我们这个手艺,也算是通过短剧出村了、出省了。”

文化一旦苏醒,人便是最美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游子循着家乡文化的召唤归来,在剧组里担任群众演员、场务,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

甚至连村民家豢养的家畜,也以每天500元的“身价”,成了镜头里有故事的“特约演员”。

河南登封袁桥村景区副总经理司建彬介绍说,“村民们参与群演每人一天能挣100多,甚至连村民家里养的驴、狗、羊、猫、鸡,都能参与拍摄,像驴比较稀缺,用一天500块钱。”

日前,郑州市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扶持微短剧产业,打造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叫响“竖店”品牌。“竖”,不仅是拍摄形式,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竖”起。

村党支部书记刘万涛说,趁着政策的东风,依托独特的文旅资源,袁桥村深耕微短剧产业,村集体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村里2024年全年营收额收入300多万,今年到目前已经将近400万了,微短剧相关的收入占了咱的将近20%左右。”

从袁铁芳老人守护的古戏楼,到安青娥手中那仿佛被赋予生命的编花篮,再到黄启夯导演镜头里古今交融的光影叙事——袁桥村的故事,绝非对往昔的简单复刻与回忆,而是一场基于深厚文化基因的、充满生命力的创造性生长。

古老的戏楼,曾演绎着才子佳人的悲欢与忠孝节义的传奇;今天,它正与整个村庄一同上演着一出名为“乡村振兴”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正剧。

“袁桥村‘由戏到剧’的这种蝶变,它是依托乡村文化特色底蕴、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业态、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走出了以农文旅有机融合、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在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让乡村振兴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明星。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