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处古树守望乡愁!襄阳谷城“古树+”模式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金秋时节,景色怡人。近日,襄阳市谷城县茨河镇胡家泉村的一棵千年古银杏树披上“金装”,进入最美观赏期。这棵需要四五人才能合抱的银杏树,如今已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2018年之前,这棵古银杏树还是一个“病秧子”——树根裸露在外,树叶带斑,缺少营养。
“这棵树见证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是在外游子们的乡愁,我们要让它‘好’起来。”胡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苏丹说。
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村民的踊跃参与下,胡家泉村开始了护树行动:数十名村民手抬肩扛从山里运回石板,筑起了3米高的挡土墙,护住了树根;请林业专家定期诊断,防治病虫害,补充营养;加强日常管护,安排在古树附近村民负责养护。

5年多过去了,耗资43万元的护树行动圆满结束,古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周围建起了“口袋公园”。如今,这棵高25米、胸径5.34米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
“借助银杏树的‘网红’效应,今年我们村已成功吸引游客超过2万人次,带动了农产品的‘门前销售’,蜂蜜、饮用水等以往需要运到镇上卖的农产品,现在在家门口就被游客购买一空。”苏丹说。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15家、农家乐2家,逐步形成集垂钓、餐饮、骑行于一体的休闲产业链。

盛康镇凤凰村也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树龄680年的枫杨树,一棵是树龄310年的皂荚树,两棵树相依而立,形如一对依偎的夫妻。村里依托两棵古树,打造了以凤凰古树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观景打卡、吃农家饭、购买农副产品。

凤凰村抢抓机遇,在树旁建了一个农副产品集市,村民们将自家产的香菇、木耳、土鸡、土鸡蛋、大米等特色产品摆到集市上供游客选购,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实现了多赢。
“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不少游客感叹。紫金镇沈垭村拥有一处古树群落,其中100多株古银杏树遍布山岗、房前屋后,与村民息息相依。步入精心打造的银杏主题公园,金叶纷披的古树下,光影跃动、游人如织。这些参天古木,早已超越了树木本身的意义,成为凝结乡愁、寄托希望的生态地标。

行走在谷城的村口、山垭、溪边、峰顶等,常常与古树不期而遇。目前全县普查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1602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191株、二级古树167株、三级古树1186株。该县因地制宜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村庄建设、公路驿站等,对100余处古树名木及群落所处的地形环境进行保护性景观改造,建设了一批口袋公园、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成为人们品味乡愁的好去处。

据调查,谷城县古树涉及35科71属118种,多为高大乔木,常见树种有栎树、枫香、马尾松、银杏、柏树、香樟、皂荚、柿树、板栗树等,各具生态、科研、观赏、经济价值,不仅是乡村变迁的历史记忆,也是研究县域生物多样性、农耕文明和民俗家风的活体资源。
“践行‘两山’理念,首先就要保护好这些古树。古树出了问题,我们都是历史罪人。”谷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程彦丽说。

在茨河镇汉江边,因为下游电站建设,该县有关部门多方努力,花费巨资把一棵已有700多年树龄的古朴树从淹没区“搬家”移植。经过三年的精心养护,目前,这棵与汉江毗邻,守望数百年的古树正向阳生长,重现枝繁叶茂的景象。未来,庙岗村还将为该树“树碑立传”,向后人讲述古朴树“搬家”的故事。
“战胜了几百年的自然灾害和日渐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这一千多棵古树留住了谷城的乡愁、谷城的根,极具独特性与稀缺性,是汉江中下流域罕见的生态与文化现象。”生态文化爱好者李念说道。
据介绍,谷城百姓素有种树爱树传统,房前屋后常栽种柿树枣树和高大乔木,取吉祥之意。人与树同成长、同成才,树便成了家乡记忆。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谷城人世代植绿种树,绿化一直走在前列,是全国有名的绿化百佳县。

谷城县为1000多棵古树建立“一树一档”,将树种、树龄、管护责任、故事传说等,浓缩于一牌一码;每年对一级古树和所在区域进行病虫害防治;对重点古树常年“体检”,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交通线上、旅游点上的古树,修建口袋公园予以保护;发动老党员、老教师等,挖掘整理古树故事,丰富古树文化,守护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林草森森。目前,谷城县的全域旅游、电子商务、农林特产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业态近年异军突起,绿色经济势头强劲。
记者:张文涛 通讯员:龚东辉
一审:邓植元
二审:冷晶晶
三审:张文涛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