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销售精英到产业标杆 “女牛倌”李容的“拓荒牛”路

长江云新闻  2025-11-05 11:15:55
分享到:

李容是荆门市李容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湖北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回乡创业15年,投身肉牛产业的她乐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为乡亲服务的“孺子牛”,不仅将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为荆门肉牛养殖行业的标杆,还通过村企携手、共促振兴的方式带领周边乡亲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深秋的清晨,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的丘陵间,薄雾尚未散尽。李容总爱站在山坡上,远眺那片由20栋牛舍组成的梯田式牧场。她告诉记者,这片养殖基地既是她二次创业的福地,也是荆门肉牛产业的发祥地。“从15年前到这个地方来建牛场,到15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构建一条肉牛的产业链,这15年,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未来,我们还要再用15到20年,把这个产业链真正做大做强,做成一个千亿产业。”李容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在基地监控室里,公司副总魏秋萍正在查看牛舍实时动态。她指着坡地上的牛舍告诉记者,基地利用丘陵地势设计“错层式牛舍”,采用的是发酵床牛栏,能科学合理地为肉牛提供最舒适的环境。时间回到2010年春天,在外做销售工作的李容,在家乡领导和朋友的召唤下,带着3000万元资金回到了荆门。彼时的掇刀区麻城镇板庙村连条像样的柏油路都没有,泥巴路纵横交错,荒地上只剩下零星树桩。然而,李容却一眼看中了这片土地的连片规模和发展潜力,毅然决定在这里发展肉牛产业。

创业之初的艰辛远超想象。李容从山东引进的500头架子牛,不到10天就死了近100头,损失高达100多万元。牛群接连死亡,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员纷纷辞职,周边农户也劝她放弃。可倔强的她深知,农业是一条艰难的路,但越是艰难,越需要有人去探索。“牛死得多,根子在技术差。”李容带着问题跑遍山东、河南、内蒙古的牧场,最终在湖北省农科院的实验室里找到了答案:湖北肉牛产业缺的不是市场,而是从育肥到繁殖的完整技术链。这时,李容意识到科学技术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她下定决心转型,专攻肉牛繁育。2016年,李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澳大利亚购买了100多头原种安格斯牛,开启了自主育种之路。两年后,她的牧场被认定为国家级核心肉牛种场。繁殖环节的攻克,成为她事业的转折点。她又与湖北省农科院营养团队合作,研发了专用犊牛饲料,将犊牛断奶期的病死率从20%降至极低水平。养殖场场长李红进介绍说:“我们选择的安格斯牛定位高端,是雪花牛肉的品种,我们也是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采用精准化饲喂,精料比例控制在1%—1.25%。要喂出雪花牛肉很难,精心饲喂的话,也得三年时间。”

与此同时,李容还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将牛粪和秸秆转化为优质牧草,形成了“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废料还田”的生态循环链条。2016年,李容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农产品基地,成为湖北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牛肉生产企业。李容自豪地告诉记者,把生态难题变成品质优势,这才是农业的长久之路。

2023年7月30日,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响起阵阵鞭炮声——李容的屠宰加工厂建成了。李容介绍说,屠宰加工环节已经做到了精细化分工,这座全省最大的现代化肉牛屠宰厂设计年屠宰量达5万头。在位于荆门市区的荆合香牛专卖店,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满了各类牛肉产品。湖北荆合香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祖坤介绍说,目前公司销售端线上靠美团、抖音直播间,线下15家直营店开在荆门、武汉、宜昌等地,100多家商超专柜连起雅思、中百等超市,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

2023年,李容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荆门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她的努力下,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3000多户农民参与肉牛养殖,肉牛产业成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麻城镇获评“国家级肉牛产业强镇”;2025年,掇刀区将肉牛产业升格为区级产业,被纳入荆门市“4+2”市级战略,并获省里支持打造“荆门肉牛省级区域品牌”。“拓荒牛”李容感慨地说,以前是自己单枪匹马地干,现在是一群人一起干,她的干劲更足了。

谈及未来,李容表示,公司将聚焦肉牛产业发展,引导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及农户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做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同享,把荆门的肉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为荆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来源 垄上行 记者 胡玲 通讯员 周昌伟 何衍 编辑 梁媛梦 实习生 罗晗旖 编审 许蓓 监制 赵业勤)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