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来凤的民生尺度

恩施日报  2025-11-02 21:11:30
分享到:

什么是真正的民生?是城市中林立的高楼,还是百姓心中可感知的温度?地处鄂西南门户的来凤县,用三把独特的“尺”给出了答案。这三把尺,丈量的不只是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更是发展的质量与成色——看经济增长能否转化为万家灯火的温暖,看社会进步是否夯实百姓幸福的根基。

5年来,这三把尺始终烙印在决策者心头——从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每一件民生实事的郑重承诺,到城乡发展中每一项民生工程的科学谋划,县委、县政府把老百姓的期盼一项项写进规划,一件件落到实处。

这三把尺,丈量民生的温度与厚度。

量生活底线的尺

——让安稳成为幸福的基石

9月18日清晨,翔凤镇解放路的巷子里,80岁的李菊蓉老人早早坐在家门口,不时向巷口张望。她在等每月准时上门的“孙女”——家庭医生梁秀莲。

“李奶奶,这两天睡得可好?”9点整,梁秀莲如约而至,一边打开药箱,一边熟络地拉起家常。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什么都好,就是好久没见到你了!”

在来凤,像梁秀莲这样的家庭医生共345名,他们组成132支服务团队,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提供“防、筛、诊、治、管、康”全链条健康管理。

“我们为签约对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制订个性化管理方案。”县卫健局基妇股股长田昌武介绍,目前全县累计签约10.68万余人,常住人口签约率42.28%。2024年,代表恩施州接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省级考核中,来凤县荣获全省第二,服务真实性和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健康防线的背后,是一张坚实的保障网。近5年来,来凤县投资12亿元实施25个医疗基建项目,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中医院门诊楼等一大批惠民医疗大楼拔地而起,增加床位1000余张,医疗设备也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升级为彩色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等现代医学仪器。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体系内部。”县人民医院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主任龚程说,“通过搭建医联体,我们既实现了与上级优质资源的‘上联’,也达成与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下接’,让山区患者的病理切片通过云端直达三甲医院专家,完成‘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革命性转变。”

今年2月,乳腺癌患者燕女士在县人民医院接受了一场跨越700公里的远程会诊。“再也不用跑到武汉了,心里特别安稳、踏实!”她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患者心声。

同样感受到这份安稳的,还有住在舒欣嘉苑康养公寓的老人们。午餐时分,公寓里飘着油茶汤的香气,69岁的邓德云老人最爱这口:“住在这里吃得好、伙伴多,每月还有文艺活动,比在老家孤单过日子强多了!”

这家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的康养公寓,聚焦“住、医、养、乐、学”五要素,已成为全省养老服务体系标杆。翔凤镇卫生院副院长彭虹竹介绍:“我们的特色是‘医养融合’。翔凤镇卫生院在这里开办了分院,20多名医疗护理人员24小时值守,200余名特困供养老人、低保失能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照护和诊疗。”

以舒欣嘉苑康养公寓为示范、6个乡镇养老综合体为支撑、97个村级互助照料中心为基础,来凤县构建起覆盖城乡、层次分明的养老服务网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从愿景走向现实,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

从家庭医生的定期上门,到医联体的远程诊疗;从康养公寓的专业照护,到遍布城乡的养老网络,来凤县覆盖全民、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已然成型。

量成长阶梯的尺

——让教育照亮更远的前程

“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是它的表面积……”百福司镇民族小学601班的教室里,年轻教师向阳杰正专注地为孩子们讲解数学知识。这是她主动从县实验小学来到这个偏远乡镇交流任教的第二年。

百福司镇,地处来凤县最南端。曾几何时,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这里千家万户最真切的期盼。

3年前,来凤县启动教联体试点建设,百福司镇民族小学与县实验小学、漫水乡中心小学、绿水镇中心小学“抱团”,打破编制限制与地域隔阂,实现教师资源的统筹流动。县实小一批优秀教师下沉乡镇,乡镇教师也获得上挂锻炼的宝贵机会。

“学生进步显著,我们更是受益匪浅。”百福司镇民族小学副校长张敏感慨,“大校联小校”的教联体模式,通过教师共培、教学共研、质量共进、学生共赛等方式,有效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与互补。

2022年,来凤县教育大会上,县委书记李伟明确提出“重振来凤教育辉煌”。该县随之出台《来凤县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来凤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尊师重教五条措施》,两份重磅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扎实举措:加大财政保障,教育经费应拨尽拨;创新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思维;全面为教师减负,严禁抽调参与非教育事务;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县大力推进“教育减负”,在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试点“不背书包回家”举措,将课业留在课堂,将童趣还给家庭。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品牌。

2023年,全县42个教育相关项目开工建设,教联体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县实小、二实小获评“省级示范性教联体”,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推进“数字食堂”建设,全县20余所学校实行智能供餐、在线订餐与营养分析,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健康”。2024年,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一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崭露头角。2025年,全县高中学位供给率超90%,高考成绩创18年来最佳。

“如今的评价机制不一样了,不仅仅比谁跑得快,更看重谁进步大。”来凤县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周杰说,“从入口看出口”的增值评价方式,科学衡量教师所带班级的进步幅度,让带基础薄弱班的老师同样能得到认可与激励。

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来凤县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重要位置。课后服务作为教育延伸的关键一环,已成为来凤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在全州率先实现全覆盖,更凭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孩子们搭建起个性化成长的广阔舞台。在来凤县第二实验小学,课后服务项目超30项,涵盖陶笛、连厢、花样跳绳、乒乓球、声乐、书法、茶艺等。这些课程并非简单的兴趣延伸,而是深度融合本地的文化血脉——摆手舞、地龙灯、竹玲球、竹编、西兰卡普等非遗项目被系统纳入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从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到教联体的资源共享;从“不背书包”的减负实践,到非遗传承的文化浸润——来凤县搭建的这座“成长阶梯”,稳稳托起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量就业机会的尺

——让才干拥有施展的舞台

“现有电气装配岗位,月薪4000元左右,有电工证的优先……”10月15日上午十点半,来凤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云端招聘会”在抖音平台准时开播。

主播杨婷流畅地介绍岗位,副播尹慧实时答疑,后台袁小芳紧盯留言及时回应——这3位来自职业指导股的“跨界女主播”,用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架起了一座跨越信息鸿沟的“网络就业桥”。

“企业愁招人,群众愁找工,问题往往就出在信息不对称上。”该中心副主任胡娣坦言,当初选择在抖音“试水”,就是看中其用户基础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让老百姓不出门、不跑腿,动动手指就能找到靠谱工作。

截至目前,“来凤就业”直播间已直播30多场,发布岗位近万个,成功帮助1000多人就业。今年3月的“宝妈专场”更是创下4万人在线收看的纪录,仅1小时,就有30多位宝妈与俊东工艺品厂达成意向,在家门口找到了兼顾家庭与收入的工作。

直播带岗不止步于本地。今年2月,3人小组把直播间搬到恩施高新区,为立讯精密、达翔技术等多家企业“跨域招工”。中心副主任舒江华表示,未来还计划与杭州、武汉等劳务协作城市联动,引入更多外地优质岗位,逐步开通线上培训预约、远程面试等“一站式”服务。

主动拥抱网络与新技术,已成为来凤县保民生、促就业的法宝。

在来凤县工业园区醒目位置,综合服务平台终端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岗位信息、培训公告和政策解读。求职者轻轻一点,就能“靶向求职”,了解返乡创业相关补贴政策。刚返乡的沈秋秀靠着这笔启动资金,开办了一所儿童托育机构。如今,她的机构已成为县巾帼创业示范岗和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我们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在信息发布、政策解读、技能培训上同步发力,努力提升岗位与技能之间的匹配度。”县就业中心主任滕浚介绍,今年以来,来凤县已开展藤茶加工、竹编工艺、电商运营等培训40多期,让“文件里的政策”活起来,“企业里的岗位”找到对的人。

来凤县还积极拓展“零工市场”“社区就业驿站”等灵活就业渠道,在乡镇街道设立就业服务点,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今年8月,州县两级人社部门联手在喳西泰文化广场开办“招聘夜市”,邀请东风汽车、武汉艾格眼科、湖北圆通速递等30多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500多个。这场别开生面的“夜市”,不仅吸引了千余名求职者驻足,更让就业服务走出办公室、升腾烟火气。

从直播带岗的“云上桥梁”,到工业园区的“一键求职”;从“零工市场”的灵活对接,到招聘“夜市”的烟火相逢——来凤县这张覆盖城乡、贯穿供需的就业服务网越织越密。

三把尺子的背后,还有更多温暖的细节流淌:“张富清红色驿站”里老党员为民解忧的执着身影;“只跑一次”政务改革中群众舒展的眉头;“五管同治”内涝治理后百姓雨天逛街的从容;“数字乡村”平台上跨越鸿沟的温情;跨省医保结算为边界群众送去的便利;社区就业驿站为零工族点亮的希望……

一把把尺子,各有其度,合则成局。

当每一份期盼都被认真聆听,每一个梦想都得到真诚呵护,每一份付出都获得应有尊重,便共同描绘出来凤民生的完整图景。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