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尖刀”工程:手握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丨打通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全产业链
碳纤维被誉为“黑黄金”,从运载火箭到高端球拍,都离不开它。然而其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如今,武汉理工大学正牵头突破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的瓶颈,全力攻克这一“卡脖子”难题。
过去,国内主要使用含3000根纤维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研发的“大丝束碳纤维”,每束包含4.8万根纤维,拉伸强度大大加强,成本却降低20%。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丁国平:把48000根碳纤维聚集在一起,一束碳纤维可以拉动两架飞机的重量。生产装备国外对我们是严格封锁的,全套装备需要我们进行自主研发,实现稳定的大批量生产。
做出“原材料”只是团队攻克的第一重瓶颈。在加工成产品时,团队发现,纤维性能出现“缩水”,成品强度明显下降。经过反复试验,问题出在粘合纤维的“胶水”,也就是树脂上。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爽:以往的树脂体系浸润起来比较困难,现在的它的粘度要比较低。
粘得牢还要粘得好,通过加入不同的成分,团队让树脂具有耐高温、防腐蚀等不同特性,充分满足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多样化需求。咸宁海威科技的无人艇壳体,用这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铝合金后,抗冲击性能不变,重量却减轻了25%,续航和机动性显著提升。武汉理工大学还联合中车长江、海威科技等十余家湖北企业共同攻关:企业提出具体需求,学校团队负责设计研发。
海威科技智能装备中心生产部部长 孟令军:理工大的团队负责进行壳体成型工艺设计仿真和优化,企业负责把产品制造出来,两者相互验证,缺一不可。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丁国平:以这个项目为基础,开发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装备,进一步降低了材料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一个从原材料到下游制品的全产业链。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天火箭发动机壳体、航空无人机舱段等五类代表性产品,全部通过性能验证,具备量产条件,预计将带动约21亿元的产业产值。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章珩 田畅)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