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石阳新:“蟹老板” 的生态致富经

云上阳新  2025-10-31 08:27:18
分享到:

网湖湖畔的秋阳里,2200余亩生态养殖基地波光粼粼。水下,伊乐藻织就的“水下森林”随风摇曳,300斤/亩的活螺蛳在塘底悠然爬行,一只只规格超150g的优质河蟹正循着水草根系觅食——这是黄石市阳新卓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实景,也是“蟹老板”万良深耕十五年摸索出的“3+5”分段养蟹模式的生动注脚。作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这套融合科技与生态的养殖方案让这里的河蟹亩均产出稳定在150-200斤,亩利润超3000元,更蹚出了一条“生态优、产业兴、农户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养蟹先养水,好水出好蟹。”站在养殖基地的观景台上,万良指着眼前的水域介绍,基地东邻网湖、南接宝塔湖大堤,2000亩水域与200亩旱地形成天然生态循环系统,为河蟹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但在多年前,传统池塘养蟹的“老大难”也曾困扰着他:“密度高了蟹长不大,投喂多了水会浑,品质和效益总是顾此失彼。”

为破解这一困境,万良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终于打磨出“3个月培育+5个月生长”的分段养殖体系。按3:1比例划分的环沟幼蟹培育区与外围成蟹生长区,用高密度聚乙烯网片巧妙分隔,既保障了空间独立,又能实现水体自由交换;11月寒冬将至,环沟里率先种下耐低温的伊乐藻,为来年投放的扣蟹搭建温暖的“越冬之家”;1月,80-100只/斤的优质扣蟹按每亩10-15斤的精准量投放,让每只幼蟹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次年4月底,当蟹苗长至20g/只以上时,撤网放行让其进入外围池塘,此时这里早已种满轮叶黑藻、苦草,40%-50%的水草覆盖率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提升水体溶氧量,又能吸收氮磷养分净化水质。

“这里面的技术细节藏着大学问。”万良蹲下身,舀起一捧清水向记者展示,3月底投放的300斤/亩活螺蛳,不仅能摄食底层腐殖质改良底质,其自然繁殖的幼螺还能成为河蟹的高蛋白天然饵料,形成“水草净化水质、螺蛳改良底质、河蟹消费饵料”的生态闭环。此外,扣蟹投放前的“盐水浸浴+维生素应激防护”、水草的“条带式布局”预留通风航道、成蟹期“少量多次”投喂搭配玉米等天然饵料,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玄机”。经检测,这里的河蟹蛋白质含量达18.6%,脂肪含量仅2.3%,远超普通养殖蟹标准,“菱好”品牌也凭借鲜美的肉质和生态品质,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生态养殖不仅带来了好品质,更带来了高收益。如今,350亩核心养殖区年产优质河蟹4-5万斤,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产业链,让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更令人欣喜的是,养殖水域氨氮、总磷含量较传统模式降低40%以上,水体透明度提升至80cm,实现了“养殖不污染、水体能循环”的良性循环,公司也先后获评湖北省省级示范社、黄石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

“十五年养蟹路,最坚定的信念就是‘以生态为基、以科技为翼’。”万良望着满塘肥蟹,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公司将推进蟹苗繁育中心建设,实现优质苗种自给自足;搭建冷链物流基地与渔文化体验馆,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劳务用工”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参与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让阳新生态好蟹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渔”力。

特约记者:张丕兴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