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文明特使”:以乡土之音传文明,以群众之力筑新风
“打起渔鼓唱新歌,文明新风满山坡……”10月27日,清晨的鹤峰县走马镇唐人步行街,57 岁的周进清手持渔鼓筒,带着“一片红合唱团”的队员们唱起自编的文明小调。欢快的鼓点、接地气的唱词刚响起,周围的乡亲们就围了过来,有的跟着打拍子,有的轻声附和。这是鹤峰县 “文明特使” 扎根基层传播文明的日常一幕。
2024年8月以来,鹤峰县创新推出“文明特使”机制,从群众身边选聘有热情、有威望、有特长的民间能人,让他们化身文明传播的 “蒲公英”,用乡音乡情破解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难题,在鄂西武陵山区奏响了文明新曲。

▲周进清每天都会组织合唱团练歌。
破局: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当主角”
“以前搞文明宣传,要么是发传单,要么是开讲座,群众扭头就走,效果大打折扣。”鹤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华回忆,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鹤峰曾面临基层工作力量薄弱、阵地作用发挥有限的困境。全县9个乡镇的18名宣传委员和干事身兼多职,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推进精神文明工作,常常分身乏术;村级文明实践站因山大人稀,有的只能覆盖几户村民,成了“摆设”;行政化的活动形式,也让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一段抖音短视频引起了县委宣传部的注意:走马镇居民周进清在集镇步行街上,带着几十位中老年人唱革命歌曲、演渔鼓戏,现场热闹非凡。“这不就是最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吗?”县委宣传部当即组织调研,发现周进清8岁学花鼓、13岁学渔鼓,是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渔鼓”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县级传承人,不仅擅长用方言编唱曲目,还在群众中颇有威望。
“与其让干部‘唱独角戏,不如让群众当‘主角’。”基于这一思路,鹤峰县决定启动 “文明特使” 选聘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文旅局联合牵头,制定详细方案,明确“有政治素养、有群众基础、有文艺特长、有组织能力、有奉献精神、有时间精力”的“六有”标准,从民间挖掘像周进清这样的“土专家”“土明星”。
2025年4月9日,鹤峰县为周进清举行了隆重的“文明特使”聘任仪式,敲锣打鼓送聘书、挂牌匾。“当时心里又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为家乡做些事,忐忑的是怕辜负大家的信任。”周进清说,从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
扎根:用“乡土味”讲好文明故事
“创建走马文明镇,我们大家有责任;不良习惯个别人,垃圾烟头到处扔。”在走马镇的大街小巷,周进清带领“一片红合唱团”队员们走街串巷,用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宣传文明创建。遇到商户占道经营,他们不指责、不批评,而是唱上一段“店铺门前要整洁,顾客上门才欢喜”,商户们听了,笑着就把货物搬回了店里。
农贸市场曾是走马镇的“老大难”—— 垃圾遍地、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周进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连夜改编了《清洁家园歌》:“要求大家讲卫生,提高素质讲文明;搞好人居好环境,当好走马好居民。” 每天清晨,他带着队员们在市场里传唱,还组织志愿者义务清扫。不到一个月,农贸市场就变了样:摊位整齐了,地面干净了,商户们还主动互相监督。
“文明特使”的“秘诀”,在于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传播文明。76岁的于德慧老人,曾被江湖郎中以“睡玉床治百病”为由骗走几万元,不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了。儿媳得知后,把她送到了周进清的合唱团。“周老师教我们唱《反诈歌》,‘免费礼品不要贪,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图他的鸡蛋面,他要你的血汗钱’,这些歌词我现在都能背下来,还经常跟老姐妹们念叨。”于德慧说,加入合唱团后,她每天唱歌跳舞,身体好了,心情也开朗了,再也不上那些“江湖套路”的当了。
除了周进清,鹤峰县还选聘了唐照林、向红两位“文明特使”。太平镇老干党支部书记唐照林发挥“五老”优势,组建“银龄宣讲团”,自编自演《太平苏区英烈颂》《廖汉生将军的老区情怀》等红色节目60余个,累计演出100余场,用“乡土话”讲革命故事、传政策精神;湖北群鹤飞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向红则以“群鹤齐飞”为理念,将土家四道茶、山民歌等非遗元素融入活动策划,开展“公益茶艺培训”12 期,培育180余名茶艺爱好者,既传承了文化,又帮助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

▲向红组织的读书会。
聚力:一人带一队,一队影响一片
“文明特使”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抱团取暖”。鹤峰县明确要求,每位“文明特使”必须组建20人以上的稳定团队,形成“一人带一队、一队影响一片、一片辐射全域”效应。
周进清的“一片红合唱团”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400余人,队员中既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周老师不仅教我们唱歌,还免费提供排练场地,管茶水。”73岁的陈菊香是合唱团的副队长,以前她因身患糖尿病、冠心病,长期在家休息,还染上了打牌赌博的恶习,一年要输三四万,与家人关系也很紧张。加入合唱团后,她每天唱歌跳舞,身体越来越好,心情也舒畅了,“现在我再也不打牌了,还经常跟队员们一起参加志愿活动,帮邻里调解矛盾。”
唐照林的“银龄宣讲团”则吸纳了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等,他们化身“理论政策宣讲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在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建言献策 100 余条,开展爱心活动20余次,关爱弱势群体41人,调解邻里纠纷30余起。太平镇茅坝村村民徐大爷和邻居因宅基地问题争执了多年,唐照林得知后,多次上门走访,用 “老辈人的故事” 讲道理,最终让两人握手言和。
向红的团队则联动了10余家教培机构、15家爱心企业,组建 “鹤峰公益联盟”,筹集52.4万元公益教育基金,让困难学生免费学习口才、书法、乐器等;疫情期间,还组织主播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帮助鹤峰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我们就是要把社会力量聚起来,让文明实践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向红说。

▲向红组织的电商直播培训。
为了让“文明特使”队伍持续焕发生机,鹤峰县还建立了柔性评估激励机制:实行“一年一聘”,对“文明特使”按“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次进行评估,不合格者次年不再续聘,合格以上者给予5000 至10000 元的年度奖补;同时,通过官方媒体对“文明特使”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提升他们的社会认可度。
如今,鹤峰县的 “文明特使” 已覆盖走马镇、太平镇、容美镇等乡镇,预计年底将实现全县 9 个乡镇全覆盖。从渔鼓传唱到志愿服务,从文化传承到矛盾调解,“文明特使” 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文明,让 “志愿红” 成为山城鹤峰最亮丽的颜色,也让文明之花在武陵山区绚烂绽放。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 鹤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平表示,鹤峰县将继续深化 “文明特使” 机制,分区域、分领域选聘更多 “文明特使”,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共同绘就山城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