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莴笋“成长记”: 从青苗到盛绿,解码乡村振兴产业富民密码
在湖北十堰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智能蔬菜大棚里的莴笋历经生长蜕变,从 “青苗初绽” 到 “绿意盛景”,这抹翠绿不仅勾勒出作物的生长轨迹,更成为房县以特色农业撬动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模式创新等方面书写了精彩篇章。

科技赋能,莴笋生长跑出“加速度”
步入50余亩的莴笋种植基地,高标准大棚如银网般覆盖田野。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棚内环境,墒情监测仪实时捕捉土壤变化,水肥一体化设备沿垄沟织就“营养网络”。“有了这套科技组合拳,莴笋亩产超8000斤,比露天种植早20天上市。”合作社负责人算了笔账,错峰上市使每斤莴笋溢价0.3元,每亩纯收益突破5000元,科技成为产业增收的“核心引擎”。
模式筑基,产销链路“无缝衔接”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硬核支撑。村里统筹流转土地,建成20余座高标准大棚;合作社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市场开拓全程“护航”;镇蔬菜交易中心开通“莴笋专线”,让鲜脆莴笋直供十堰、襄阳等地20余家商超,旺季日均3000斤的发货量,实现了“田间到货架”的产销闭环。
富民为本,让增收渠道“多起来”
莴笋的生长刻度,也是村民的“幸福标尺”。土地流转户,3亩地年获租金4500元;大棚务工者,日均工资120元。基地常年吸纳20人稳定就业,农忙时超50人灵活务工,周边3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看着青苗长成绿海,咱的钱包也跟着‘膨胀’!”务工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产业富民的民生温度。
链条延伸,让产业发展“可持续”
如今,房县莴笋产业正迈向全产业链发展新阶段。当地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同步布局深加工项目,研发腌制莴笋等特色产品,借助真空保鲜技术实现全年供应。从单一种植到“产加销”一体化,房县莴笋的“成长故事”持续更新,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能。
从青苗破土到产业成势,房县莴笋的生长轨迹,是科技兴农的鲜活样本,是模式创新的实践典范,更是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颗颗莴笋正以蓬勃的生长力,托举起产业富民的美好愿景,为荆楚大地的乡村振兴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员 徐陈
一审:宋娥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