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6万到100万,荆州这个移民村大变样
时光为卷,奋斗作笔。“十四五”的征程上,从工厂车间的创新火花,到田间地头的振兴图景;从市井街巷的温暖蝶变,到重大项目的拔节生长……无数拼搏的瞬间,共同写就了荆州发展的生动注脚。
清晨6时许,天还未亮,一群蛋鸭的“嘎嘎”声,唤醒了荆州经开区滩桥镇马家岗新村的黎明。
“走咯,出去转转!”王富军像和老朋友对话一样,笑着招呼这些可爱的鸭子。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并于2020年光荣入党。
不远处的今贝乐生态农场的共享菜园里,几位老人正忙着除草;租住在村一区房屋里的湖北先导的员工们陆续出门,前往公司……
清晨的马家岗新村,生机勃勃。这个荣获2023年度荆州“最美乡村”称号的村庄,是一个才成立15年的移民村。2010年10月,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村民惜别故土,搬迁至此。
从山区到平原,不同的水土、陌生的耕作方式,让初来乍到的他们倍感彷徨。然而,奇迹却不断发生。尤其是近5年,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21.6万元到100余万元的跨越。
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村党总支书记杨华平感慨万千:“刚搬来时,大家不熟悉这里,都很茫然。”
村党总支深知,要让移民们真正站稳脚跟,关键是要让他们有钱赚、有奔头。可从山区到平原,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民风民俗都存在差异。“那时村里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生活的人不到四分之一,而且多是老人。”杨华平回忆,起初是有人试着像过去一样种植柑橘,却因水土不服失败了。
为消除大家的“心病”,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带着小板凳,挨家挨户走进村民家里拉家常,一起想办法找赚钱的路径。镇村干部送方案上门:发展果蔬种植,甘蓝、球白、辣椒为主,葡萄为辅;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销路问题……

转机在2013年出现。村里将土地集体流转给企业,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还能获得每亩650元的租金。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有的村民年收入达3万余元。希望的种子,终于在这片新土地上萌芽。2015年4月,村里将2400余亩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企业将水果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马家岗新村,年轻人或创业或进企业工作,老年人则在农庄、苗圃打零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领取失地养老保险等,村民们的收入不断提高。
“党组织就是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带领大家将‘撂荒地’变成‘聚宝盆’。”杨华平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语气坚定。
“筑巢引凤”激活一池春水
10月15日下午4点,在马家岗新村今贝乐生态农场垂钓区,细雨蒙蒙中仍有几位钓友悠闲地垂钓。
“老板,帮忙称称这几条鱼!”王先生提着沉甸甸的渔获,找到农场运营经理彭卫。桶里,4条长长的翘嘴和多条小鲫鱼挤得满满当当。

这片占地300余亩的生态农场,是村里“筑巢引凤”的得意之作。看准市场先机,村党总支分期投入资金建好农场和基础设施,2023年招引“今贝乐生态农场”入驻,年租金60万元,成功盘活闲置土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杨华平分享了他的发展心得。
农场的业态非常多元化。生态种植区蔬果飘香,生态养殖区鸡鸭成群,生态餐厅区座无虚席,休闲娱乐区欢声笑语……“假期里,一天最多接待600多人,忙都忙不过来!”彭卫笑着说,日常周末一天也能接待200余人。
农场的兴旺,不仅带来了稳定租金,更创造了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在农场的共享菜园里,64岁的刘光菊拨开翠绿的叶片,拔掉旁边的杂草。15年前,她和家人搬迁至此。“村子越来越好,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也能在家门口工作,感觉知足了!”虽然乡音未改,但他乡日久亦是故乡,她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在共享菜园负责用工管理等工作的杨涛,月收入近6000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他说:“农场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像这些老人,一个月平均工作15至20天,每天工钱100元。”
多元发展拓宽幸福路
深秋十月,漫步马家岗新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通过美丽家园建设、水环境治理、共同缔造活动等举措,这个移民村真正实现了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蝶变。
在马家岗新村一区,一排排新修葺的房屋格外醒目。随着湖北先导、湖北睿勤等重点企业相继落户滩桥镇辖区,抓住企业员工住宿需求这一契机,村党总支通过申报项目和自筹资金共计300余万元,对其中32套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出租给企业。

“我们将闲置房屋的墙面、门窗、地板等全部刷白、更换,目前,已全部租出去了,租金达46万元。”杨华平欣喜地说,还有企业前来咨询,村里计划争取资金,改造更多闲置房满足企业职工入住需求,“一来可以支持经开区企业发展,二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
此外,村党总支还统筹资金250万元入股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让村集体成为“小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夕阳西下,王富军打理完鸭舍,盘算着明天的活计;改造一新的民居里,亮起温暖的灯光;农场里,最后一批游客依依不舍地离去……
“作为一个乡镇村,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收入计划用于城乡居民医保补贴等方面。”杨华平望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动情地说。从丹江口到滩桥镇,从最初的彷徨到如今的安居乐业,这个移民新村用15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振兴故事。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生机,每一个笑容都诉说着幸福。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记者:王大玲、王章青 通讯员:刘雨迪 编辑:朱佳敏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