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亩产值7万元!退伍军人何朝军把“冷门蛙”养成“共富蛙”

垄上行  2025-10-29 18:12:51
分享到:

一亩地,半年时间,产值7万元!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紫荆村退伍军人何朝军勇闯“冷门”的青蛙养殖赛道,运用“水稻-玉米-青蛙共生”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并以“养得好更要卖得好”的执着,将小青蛙做成联动2万多亩基地、日均发货40吨的大生意?何朝军创业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态智慧与致富密码呢?

站在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紫荆村的荆州安氏稻田蛙综合种养农场的蛙田边,白色纱网下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记者看到,在用塑料薄膜分隔出的地块里,水沟环绕着玉米田,黑斑蛙(俗称田鸡)在作物间不时跳跃,“呱呱”声此起彼伏。“上午刚接到一个8000斤的订单,工人们正在抢抓时间分拣青蛙。”农场负责人何朝军告诉记者,当下正值蛙类成熟上市时节,农场除自产自销外,还收购周边养殖户的青蛙,通过一级批发渠道分销。截至目前,农场合作的养殖基地有2万多亩,不仅覆盖荆州本地,还在湖北潜江、仙桃、湖南怀化等地设有冷库及分拣中心,日均发货量40吨。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如此红火的产业,在2018年何朝军刚起步时还是个无人看好的“冷门行当”。当时,当兵12年的何朝军选择自主择业回乡创业,他看中了青蛙养殖的发展潜力,四处拜师学艺,潜心钻研养殖技术,从此与青蛙结下了不解之缘。何朝军创新运用的“水稻-玉米-青蛙”共生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农场实行玉米、水稻一年两季耕作,全程不打农药,坚守生态种养理念。青蛙以田间害虫为食,有效清除了杂草;其排泄物转化为天然有机肥,为作物提供养分;而玉米和水稻植株则为青蛙提供了理想的庇荫场所。这种共生模式不仅降低了种养成本,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更大幅提升了农田的经济效益。

在蛙田日常管理中,何朝军有着严格的标准。蛙田所用地笼与小龙虾养殖地笼类似,可防止青蛙在深水区溺亡;经过反复摸索,蛙田水深确定为50公分,既能满足青蛙水陆两栖的生长需求,又不影响农作物根系发育。同时,农场采用自繁自养模式,既保障了种苗供应稳定,又降低了养殖风险。据何朝军介绍,青蛙上市规格分为中蛙(5-9钱)和大蛙(一两以上),统货价10元/斤,亩产值能达到约7万元。解决了养殖难题后,销售成为新的挑战。最初,何朝军带着青蛙跑遍周边市场,却因缺乏知名度屡屡碰壁。意识到“养得好更要卖得好” 后,他组建专业销售团队,一方面带着样品走访全国批发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抖音、一亩田、中国三农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逐步打开市场。如今,农场已实现自产自销,覆盖全国一级市场,并在重庆、四川自贡、浙江杭州、湖南长沙等城市的市场开设7个专属档口,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随着市场逐步打开,农场用工需求日益增加。何朝军始终牢记回乡创业初心,优先聘用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及困难群众,并针对不同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对于此前未接触过青蛙养殖的村民,他手把手教学,从喂食量把控到病虫害防治,直至村民能独立上岗。目前,农场常年用工30余人,旺季时可达70多人,每年仅人工费支出就近200万元。11组村民郭超伍便是受益者之一。去年,他结束在深圳的打工生涯,回乡后第一时间应聘到农场,负责养殖区日常管理。郭超伍:“每月工资加提成可达6000多元,工作地点离家近,能兼顾家庭,比在外打工时更安稳。”

在创业过程中,何朝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土地流转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到农业技术指导,各级部门的帮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何朝军表示,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退伍军人,回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他的心愿。目前,他正与多家投资公司洽谈,计划在紫荆村再扩建300亩养殖基地,同时新建标准化分拣中心,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笔下的诗意画卷,在何朝军的农场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这里的蛙声,是生态循环的智慧低语,是市场搏击的铿锵回响,更是共同富裕的欢快和声。这蛙声里的共富曲,未来会愈发嘹亮。


记   者 | 方楚楚

通讯员 | 越之乔

编   辑 | 王   芳  罗晗旖(实习生)

编   审 | 仇红月

监   制 | 肖   鹏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