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吵”赢父母?

今天是重阳节
翻一翻社交平台
#祝父母久久安康#
#别忘了给家人打个电话#
#陪父母过重阳的方式#
登上热搜
但也有不少人
发出这样的疑问
和外人说话和风细雨
和父母沟通一秒爆炸
“都为了你好”五个字
就像引信一样
总能精准引爆积压的情绪

图片来源:小红书社交平台网友
甚至还有网友询问deepseek
如何“吵”赢父母?

图片来源:小红书社交平台网友
那今天
就送你三招
包你“吵”出水平,“赢”得彻底!
01
“跳针法”沟通,给问题划边界
在今年热播剧《亲爱的仇敌》中
演员高叶饰演的罗曼
与父亲拍桌招架的一幕
让不少网友表示
“狠狠代入了,
像极了和父母吵架的自己”
但这样的吵架真的有效果吗?
只顾着自己声嘶力竭
却没看见他们被吼得一怔时
那瞬间矮下去的身影
我们是在和世界上
最不忍心赢我们的人“比赛”
一位“木贝贝”网友称
她用“跳针法”
与父母“吵”了一场效果很好的“架”

跳针法:
通过跳出对方设定的讨论框架来应对道德绑架或情感操控,核心在于不解释、不争辩、不入局,以保持自身立场。
吵架起因比鸡毛蒜皮还小
降温前
父母特地为网友换上羽绒被
而网友并不喜欢羽绒的轻飘感
正准备自己换回被子的时候
一场“大战”就此触发
父母称:
“一番辛苦被无情拒绝,
不懂感恩,
让他们觉得他们是多余管了,
孩子是白眼狼,
变得让人难以沟通……”
网友在整个被炮轰的过程中
从头到尾只说一句话:
“我可以按自己的感受来选择被子”
五分钟后
父母没了轰炸的“弹药”
“大战”就此结束
网友也换上喜欢的被子
享受温暖舒适的被窝
当我们与父母的认知、想法
发生剧烈冲突
需要明确问题的边界
不被其他的攻击点带偏
避免问题扩大
帮助彼此更好地达成共识
02
把父母当小孩,重新“养”一遍
有网友说每次回家
都会被父母的“固执”气到
为他们好的话一句都不听
买的新鞋新衣服压箱底
想带他们去玩
就埋怨乱花钱
本来想尽点孝心
最后吵架收场
但事实上
你可能误会他们了
他们总觉着你还是孩子
不想让你担心
也不想给你添麻烦
这需要儿女们把父母当小孩
适当“哄骗”
此前 ,网友@Winnie文发布视频
“我用7年,把爸妈重新养了一遍”
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她给家里加装电梯
解救了爸妈常年疼痛的膝盖。
她带从没坐过飞机的父母去旅行
教妈妈护肤、化妆、拍照摆动作。
妈妈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开心。
而爸爸也在慢慢改变
在结婚纪念日等日子
为妻子准备一束花、一份蛋糕
有次一家三口围坐在沙发上
一起翻着老照片
爸妈突然感慨:
“没想到女儿一下就长大了。
如今,感觉我们更像小孩。”
还有近年来网上兴起
“送爸妈去老年大学”的风潮
部分网友为父母选好合适的课程
并且千叮咛万嘱咐
“别人家父母都去,你不去不就被落下了”
“好好上课,多和同学聊天”
......


说服父母不一定很难
亲身体验比讲道理更有用
比如网上爆火“带父母旅游前宣誓”:
“早上起床不催你、
酒店鸡蛋不打包、
出去吃饭不嫌贵、
到了景点不扫兴”
……


一定要带他们看看没见过的风景
吃吃没体验过的美食
万一路上起了矛盾、发生争执
直接请出VCR
多给父母留一点思考时间
给他们足够的爱与理解
用你的方式将父母
好好地“养”一遍
03
适时停战,给爱回温空间
一位自媒体作者讲述
有一年国庆放假很晚才到家
母亲一次次进房间询问
“要不要吃点东西”
他不耐烦地大声吼了一句
“别烦我,我不吃!”
就黑着脸继续玩手机
半小时后,他走出房间
看见母亲坐在沙发上低着头
双眼有点微红
这一幕,让他愧疚至极

朝父母发脾气
还把冰冷的后背留给父母
换来的只有他们小心翼翼的眼神
和欲言又止的沉默
我们关上的不是一扇门
而是他们通向我们世界的唯一路径
网友“动物园在逃大母猴”讲述
和妈妈吵架后
第二天早上发现
门上贴着“和好券”
才想起这是给朋友写礼物道具
丢在一旁的“废券”
但被妈妈细心地收起来了

尽管你付出很多努力
仍可能会与父母发生剧烈争执
此时,不妨先停止争执
暂时离场
想一想如何能更好地沟通
和好“道具”也可以安排上
可以是一顿饭、一束花
也可以是一个拥抱
等双方都冷静时再进行沟通

图片来源:电视剧《亲爱的仇敌》剧照
家的争吵没有输赢
这三招
不是为了赢过父母
而是为了赢回理解和爱
父母也是普通成年人
他们也希望
被“看见”、被“倾听”、被“需要”
延续自己曾经为人父母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把最好的耐心
留给最亲的人
从今往后
和爸妈好好说话
监 制:洪燕
审 核:梁延 苏逸冰
编 辑:黄乐毅
来 源:长江云新闻综合小红书网友 抖音网友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