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蓝海,湖北如何“近身肉搏”?
走进咖啡店,“天问”机器人娴熟地端上一杯香浓咖啡;医院导诊台前,“远游”机器人精准指引就诊流程;不久前的第三届链博会上,2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组团亮相,下棋、打太极、发名片、握手……这些昔日科幻大片中的场景,正从“畅想”变为“畅享”。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未来产业虽多数仍处发展培育期,却蕴含着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无限潜能。随着发令枪响,一场关乎区域竞争格局的“未来产业马拉松”已全面开跑。
一、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阵地,更决定着国家与地区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看全球,美国推出《国家先进工业技术战略》,欧盟实施《欧洲新工业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各国都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观国内,北京、上海凭借综合研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在多个未来产业领域形成优势,深圳在具身智能、6G、生物制造等领域展现强劲实力。

湖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势起跑。从省级层面出台《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设立20亿元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到中国光谷“量子12条”“脑机接口11条”,黄石、黄冈建设“科创飞地”,一套以战略引领、政策护航、生态培育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正在湖北加速成型,其目标清晰而坚定:到2026年,组织100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发展壮大10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这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布局,正是湖北在区域竞争中下出的“先手棋”,为赢得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来看,全球首个6G系统样机已传出首组信号,国内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一号”惊艳亮相,脑机接口产业沿着武汉地铁2号线串珠成链……随着前瞻布局的逐步落地,湖北在六大未来产业赛道均已实现重点突破,呈现出顶尖智力与产业根基双轮驱动、技术突破与集群发展协同并进的生动局面。
二、要“一轮明月”,更要“满天繁星”
在位于光谷的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光子”正在模拟运动会火炬传递,“大壮”专注练习流水线“打螺丝”。这座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黄埔军校”,以万平空间、百万级数据采集能力,为机器人“大脑”进化提供沃土。这里是湖北未来产业发展的缩影,更是其雄厚产业根基的直观体现。
角逐未来产业,湖北产业根基雄厚——

人形机器人领域,湖北已拥有超90家核心企业、近千家关联企业,实现了31个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全覆盖,占据了全国86%的自主移动人形机器人市场。
氢能领域,湖北已集聚40余家量子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以量子精密测量为特色,覆盖通信、计算等多元领域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有望从十亿级向百亿级跨越。
生物制造领域,酵母提取物、硫氰酸红霉素、黄体酮等多款产品全球市场份额领先;胰岛素全系列、PHA生物可降解材料等10余项产品位列全国前列。
6G领域,中信科移动研发制造基地一期预计明年全面投产,承载6G“空天地”网络装备的研发迭代和制造,剑指“十五五”百亿级产业增量。
角逐未来产业,湖北创新活力澎湃——
在武汉,“发现遴选-精准培育-资源链接”的服务体系,累计培育1862家瞪羚企业,形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创新森林。
在黄石,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引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的“科创飞地”模式覆盖全省、辐射长三角、珠三角,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鄂州、黄冈、咸宁、随州、荆门纷纷跟进,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拔地而起,创新的因子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角逐未来产业,湖北矢志打造“满天繁星”——
上个月,武汉光谷成立了国内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会上,一位国内头部飞行器企业负责人半开玩笑说,“我们做航空的,随时可以做机器人。”
未来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某一项技术、某一家企业的较量,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系统竞争。谁能够率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形成“繁星满天”的集群效应,谁就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掌握话语权。在湖北,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深度融合的生态,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持续吸引、汇聚、赋能创新要素,让创新的种子在荆楚大地破土成苗、聚木成林。
三、一个有抱负的大省,当看得更远
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重塑着世界格局。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莫不如此。今天,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关口,未来产业将成为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湖北的探索,不仅是一省一域的发展实践,更对全国范围内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启示。

其一,战略前瞻是引领未来产业的“导航仪”。未来产业往往技术路线不确定、市场前景不明朗,更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引导。湖北的做法表明,只有早谋划、早布局,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把握先机。这种前瞻性布局需要决策者具备敏锐的科技洞察力和坚定的战略决心。
其二,创新生态是孕育未来产业的“黑土地”。未来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生态的竞争。这包括一流的科研机构、活跃的风险投资、宽容失败的文化、高效转化的机制以及开放合作的环境。湖北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培育科技企业、引育高端人才、设立专项基金等组合拳,正在精心培育这片“黑土地”。健康的创新生态能够让创意自由生长,让创新持续涌现。
其三,产业集群是壮大未来产业的“加速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气候。湖北在光谷围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形成的“15分钟创新圈”,以及量子、生物制造等领域的集群态势,说明只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才能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促进了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
其四,应用场景是检验未来产业的“试金石”。技术唯有在应用中迭代才能成熟。汉宜氢能示范线、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场景“入职”、脑机接口的临床探索等,都是湖北以场景牵引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有力证明。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试验场,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早期市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更需要战略视野的软实力;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市场的力量;不仅需要单点突破,更需要系统推进。未来的赛道依然漫长,期待湖北,保持定力、保持动力。
一个有抱负的大省,当看得更远,跳得更高!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