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水脉迎“大考” 涓滴汇丰年——探寻湖北引丹灌区“保灌、护民、稳粮”的水利密码

云上老河口  2025-10-29 11:05:48
分享到:

两湖熟,天下足。金秋的长江中游沃土上,联合收割机驶过金黄的稻田,谷粒入仓的簌簌声里,丰收的图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藏着一场与旱情的艰苦较量——2025年,湖北省襄阳市引丹灌区遭遇建渠56年来最严峻的“水危机”。丹江口水库水位历史性跌破死水位,灌区内连续3个月高温少雨,7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4.2℃,降雨量仅为常年同期的71.7%,160万亩农田面临“渴水”威胁。

面对这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百万民生的“大考”,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引丹局”)超前谋划、精准调度、科技赋能,全力以赴守住了农业生产生命线。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引丹灌区的沟渠田畴,探寻这份“保灌、护民、稳粮”答卷背后的水利密码。

破题缺水——每方丹水都用在民生上

早在旱情伊始的4月、5月,引丹灌区的抗旱工作就受到了空前关注。水利部长江委、襄阳市委、湖北省水利厅、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先后实地调研旱情;进入用水最为紧张的7月、8月,各级领导和专家直奔田间地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引丹灌区地跨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及襄北农场,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区域协同用水显得尤为重要。我局主动与各县(市、区)沟通会商,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和应急联动机制,在绝对保障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按照‘轮流灌溉、先远后近、先急后缓、先直灌后充库’的原则,科学合理分配每一方水资源。”引丹局局长窦德告诉记者,通过精准科学调度,实现蓄水备水、发电生产、防汛安全等多重目标协同推进,为灌区今冬明春水资源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一水多用、一水多利的灌区综合效益得到极致发挥。

鸟瞰引丹渠

“引丹灌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强大的工程基础与科学的调度手段,是应对水旱灾害的坚实支撑。”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黄茂松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硬,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资源,筑牢粮食生产的水利根基。”

据了解,1974年8月31日建成通水的引丹渠,让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三地北部的210万亩岗地实现华丽蝶变,为襄阳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湖北省唯一百亿斤产粮大市筑牢了根基。2022年,襄阳市启动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灌溉周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灌溉保证率由50%提高到82%,年节水量8193万立方米,被列入湖北省2019年首批节水型灌区、2022年国家节水型灌区。

引丹灌区

老河口市委书记冯玉强评价:“在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情中,引丹工程管理局和引丹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没有引丹渠的持续稳定供水,旱灾损失将不可估量。”

“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水利工程,更得益于有效的社会动员。”冯玉强深有感触地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才是应对旱灾的长久之策。”

冯玉强向记者介绍,老河口市作为引丹灌区抗旱关键前沿,通过强化统筹协调,同时挖掘本地水库、泵站等水源潜力,构建起“长藤结瓜、多源互补”的供水体系,有效保障农田灌溉需求,在今年的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早”施策——每寸农田都能“喝上水”

“引丹灌区是鄂北岗地的‘旱包子’,更是‘旱包子’里的‘旱尖子’——多年平均降雨量786.2毫米,蒸发量却达1247.2毫米,十年九旱是常态。”老河口市水利局副局长周广林一语道出了灌区的水资源先天条件。正因如此,引丹局始终把“防重于抗”刻在心里,早在旱情全面发生前,便打出“四早”组合拳,为抗旱筑牢“防护堤”——

早宣传,凝聚全民抗旱共识。发动用水者协会深入村组普及节水技术、解读水价政策,推动用水户从“要我节水”转向“我要节水”。

早维修,疏通水利“毛细血管”。对灌区数千公里渠道和百余座泵站进行拉网式排查与清淤维修,并架设临时管道消除灌溉死角。

早充库,蓄足抗旱“救命水”。基于精准研判,抢抓时机提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4.95亿立方米,储备“救命水”。

早协调,多方联动汇聚合力。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旱情,积极沟通,成功争取到更多的引水额度。

引丹灌区喜获丰收

据引丹局总工程师沈涛介绍,春节过后,局里自筹资金280余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灌区3000多公里干支渠以及126座泵站开展“拉网式”排查,清淤疏浚渠道40公里,维修保养闸门10处,斗门80多个;针对部分偏远地区灌溉死角,架设临时输水管道15公里,确保每一寸农田都能“喝上水”。

“还好年初引丹局就打了‘预防针’!”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农业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孙志锐回想起今年的旱情仍心有余悸。他介绍,在引丹局的统一指导下,镇里提前组织疏通了沟渠,并加密巡查,杜绝跑冒滴漏。正是这些扎实的前期准备,加上村组群众间的统筹用水,才成功保障了六干渠下张村4组近400亩旱稻在关键时刻用上了水,稳住了收成。

凌空飞架于排子河之上的排子河渡槽是引丹灌渠的主要建筑之一,有“天上银河”之称。在20多米高的渡槽上,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俯身查看渠道是否存在裂缝、渗漏等问题,检查闸门、启闭机、量水堰等附属设施是否完好、运行正常。

排子河渡槽

“小到一个螺丝松动、一处细微渗漏,都可能影响渠道的整体运行。”排子河渡槽支部书记陈晓勇告诉记者,今年偏旱,管理处工作人员不惧酷暑暴晒,加密巡查频次,24小时待命,“守住渡槽,就是守住下游10万亩农田的希望”。

科技赋能——“智慧水利”上演“效率革命”

在夯实工程基础的同时,引丹局坚持向科技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实施前所未有的精准化、智能化调度,上演了一场水资源配置的“效率革命”。

智慧监测,数据驱动决策。引丹局借助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中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从“凭经验”到“看数据”的革命性转变——

田野间的“电子听诊器”,让旱情“看”得见。分布在老河口、襄州区、樊城区14个乡镇的17处自动墒情监测站,如同安装在田野上的“听诊器”,实时将土壤含水量数据传回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结合作物生长阶段和精准的气象预报,科学判定不同区域的干旱等级,为精准配水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数据支撑。

夕阳下的引丹灌区风景

渠道上的“神经网络”,让调度更高效。在总干渠和各干渠上部署的流量监测站与智能闸门监控系统,构成了灌区的“水脉感知网”。流量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管理人员在控制中心大屏前,或通过手机APP,就能掌握全渠系水流动态。“一旦发现流量异常或需根据墒情调整配水计划,可远程下发指令,及时调整闸门开度,极大简化了水资源调配流程,优化了灌溉周期。”引丹局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韩俊生告诉记者,过去需要多人奔波数小时才能完成的调令,如今在指尖几分钟内即可完成,确保了在干旱期及用水高峰期的精准配水能够高效执行。

“智慧系统”还让“轮灌”更精细。面对严峻旱情,引丹局根据作物需水缓急与旱情轻重,分段、分时、分类进行供水调度。斗口直灌与干支渠分水巧妙错峰,每一轮灌溉都被精准控制在8至12天的“黄金窗口”内。在具体调度中,坚持“先远后近、先急后缓”原则,优先保障下游和旱情最紧急地区的用水,让有限的丹江水源在科学的配比下流淌出“最优解”。

此外,引丹局还充分利用难得的降雨和灌溉间隙,执行“先直灌后充库”策略,将宝贵的水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灌区的“水袋子”。今年以来,近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被储蓄进这张生命线网络,其中向西排子河、红水河、孟桥川3座大型水库充库1.5亿立方米,“通过一系列科学调度、精准配置与超前蓄水的措施,构建起一张调丰补枯、余缺相济的坚强水网。”沈涛说。

老渠新生——“丰收渠”“幸福渠”续写传奇

“大旱无情人有情 及时送来丹江水”……在引丹局马张河管理处,一面面锦旗承载着万千农户的诚挚谢意。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周密精准的举措,在这场历史性的抗旱斗争中,引丹灌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引丹工程累计从丹江口水库引水6.39亿立方米(其中充库3亿立方米、支渠及直灌3.3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60万亩,保障了灌区内玉米顺利度过拔节期、水稻完成分蘖期和灌浆期、芝麻度过快速生长期。

“这份沉甸甸的抗旱成绩单,正是我们坚持防汛与抗旱‘两手抓、两手硬’的生动诠释。”黄茂松说,“面对复杂水情,必须立足全局、双线布防,以万全之策筑牢水安全屏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引丹渠入口进水闸风景

灌溉是引丹渠的天职,但绝非终点。当前,老河口市提出的“百里生态丹渠”构想,正在为这条老渠注入新的活力。冯玉强告诉记者,该市一方面大力开展沿渠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护坡,形成了清水长流、绿树成荫的生态走廊;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借助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平台,建设了丹渠博物馆、绿道驿站等设施,同时,还将引丹渠打造成水情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传承“引丹精神”。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动引丹渠生态建设与智慧灌溉融合,加强水源保护,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挖掘引丹渠人文历史,打造精神地标,同时以丹渠为轴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让引丹渠不仅是一条‘丰收渠’,更是一条‘生态渠’‘智慧渠’‘幸福渠’。”冯玉强说。

引丹渠总干渠风光

旱情考验渐远,丹渠长流不息。从“战天斗地”的建渠史诗,到“指尖调度”的智慧革命,再到“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通水51载引丹渠的升级之路生动诠释了水利发展从“保命水”向“发展水”的理念跃升。这条曾与红旗渠南北呼应、共创奇迹的水脉,如今以“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新身份,续写着它的传奇。

“在面对今年抗旱困局时,引丹等大中型灌区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改造后的引丹一干渠解决了渠道淤积、设施老化痼疾,输水能力提升40%,为老河口市、襄州区等5个县市区210万亩农田筑牢水源防线,132万群众直接受益。”黄茂松表示,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通过专家组审查,建成后将实现灌区效率和效益“双提升”。襄阳市水利部门正以“长藤结瓜”现代水利设施建设为方向,以量更多、质更优、规模更大的水利项目助力全市“两资三能”工程建设,切实守牢水安全底线。

丹渠四季

金秋的阳光洒在丹渠水面,波光粼粼间,仿佛能看到明年春天的秧苗青青、夏天的稻浪滚滚。如今,这条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水脉,正携着科技、生态与人文的新基因,向着更远的未来奔涌。它要润泽的,不只是一季的丰收,更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通讯员:王莹 胡志刚 樊学忠 胡娅婷

一审:梁瑞峰

二审:王建明

三审:刘兵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