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沙市:用“温暖港湾”厚植关爱服务温度

长江云新闻  2025-10-29 09:18:43
分享到:

“咔嚓——”手机快门轻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中山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内,刚做完卫生清洁的网约配送员随手将整洁场景拍摄成照片发送至文化坊社区“外卖配送员互助群”。近年来,沙市区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以驿站为主阵地,以需求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为重心,通过引进专业社工力量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转变,切实将其打造成户外劳动者的“温暖港湾”。

精准把脉需求,丰富驿站功能矩阵

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多维度推动驿站服务提质扩面。多点布局强覆盖。在商圈楼宇、临街场所等新就业群体聚集区,多点位建设驿站,配备桌椅、空调、冰箱、充电宝、急救包等基础设施,免费提供避暑取暖、歇脚饮水、手机充电、读书看报等服务。让“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冷了能取暖”成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基本功能。资源整合聚合力。将驿站升级为“红色+服务+治理”综合体,融合党员教育、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功能,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从单一“休息站”向“红色加油站”“发展充电桩”“权益维护点”延伸,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需求升级提效能。主动开展新就业群体需求调研,动态调整服务内容,立新街道文体路社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与商圈营业时间同步开放,引入医疗资源提供免费包扎、消毒和基础体检;中山街道升级智能门锁实现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24小时开放;崇文街道凤台社区增设积分兑换柜和爱心企业展示墙,“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兑奖励”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热情。

深化服务供给,厚植关爱服务温度

紧扣“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要求,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构建全周期关爱体系。聚焦发展赋能。依托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立“小蜜蜂流动党员联络站”,深化“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行动,将新就业群体列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目前已有24名新就业群体递交入党申请书。联动企业提供岗位信息、司法部门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春风送岗”“技能培训”“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等活动,助力新就业群体稳定就业、安心发展。聚焦生活保障。针对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职业认同等痛点,以“社区统筹、专业社工赋能、志愿参与”为模式,提供多项暖“新”服务:开设子女托管班解决看护难题;开展节日慰问、义诊义剪、心理咨询等活动30余场;提供免费送餐、电动车维修等便民服务,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幸福感。聚焦双向共融。通过“座谈+调查+心愿墙”收集诉求,编制“骑手地图”优化配送路线;设立“留言板”“心愿墙”,每周汇总问题并分类转办,推动相关部门联动解决;组建“小蜜蜂志愿服务队”,建立网约配送员与社区网格员“点对点”联系机制,鼓励反馈电线脱落、并盖维护等“随手公益”,有效融入社区共建。

创新管理机制,夯实长效运行根基

坚持以“小切口”破解“大问题”,探索“积分激励+轮值管理+巡查督导”模式,确保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常态化、规范化运行。轮值机制破解“谁来管”。推行“积分制”管理,中山街道开展“每日益拍”(将打扫干净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拍照发送至“外卖配送员互动群”)、“每日益带”(顺手将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垃圾带走丢进垃圾桶)活动,以积分兑换物资;组建“驿站管家志愿服务队”,选任“轮值站长”开“流动服务”轮值志愿者行动,实现驿站常态化有序管理,形成“积分一服务一激励”闭环,激发新就业群体自治活力。巡查督导强化“谁来督”。通过“外卖配送员互助群”,对网约配送员参与驿站管理登记积分、统计兑现,对接慈善资源筹集积分兑换物资,确保驿站积分兑换模式可持续运行。社区安排专人每周检查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卫生秩序,确保环境整洁;对站内留言建立“问题收集一分类转办一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新就业群体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从“休息驿站”到“服务枢纽”,从“单项服务”到“双向赋能”,沙市区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让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真正成为新就业群体的“心灵归处”与“奋斗起点”。下一步,沙市区将持续深化“微服务+”系列活动,探索“社区体验官”等创新模式,为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注入持久动能。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进 通讯员 杨娟 编审 温少海)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