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阳新:点“草”成金 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10月26日,黄石市阳新县率洲管理区的稻田里,水稻收割后的金黄稻茬间不见半分秸秆堆积。循着阵阵轰鸣,几台橙黄色打捆机正灵活穿梭,散落的水稻秸秆被“咕咚”吸入机身,转瞬便从尾部“吐”出方方正正的草捆,整齐码在田埂边。合作社理事长明瑞良蹲在田垄上,一手扶着机器护栏,一手接起客户电话,声音透着十足的底气:“放心,这批秸秆干度够、捆得实,今天就能装车送过去!”

“七年前哪敢想,这些烂在田里、烧了污染的‘柴火’,能变成现在抢着要的宝贝。”明瑞良粗糙的手掌拍在秸秆捆上,老茧蹭得草秆沙沙作响。2018年,他还是个靠天吃饭的农户,每到秋收,看着田间焚烧秸秆的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既心疼环境被污染,又可惜这些“废料”白白浪费。转机出现在当年,他驾驶收割机到河南跨区收麦时,偶然撞见当地秸秆回收再利用的场景,“原来秸秆还能卖钱。”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回到阳新,他揣着200万积蓄,跑遍湖北、河南多地考察,硬是在钟家湖社区八大队,把“阳新县明瑞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立了起来。

“头回买打捆机,全村人都来看热闹,说我‘扔钱买铁疙瘩’。”明瑞良笑着回忆起创业初的不易。2018年9月,他花6万多元买下第一台20-45A打捆机,专门回收水稻秸秆。有人劝他“不如多种两亩稻实在”,有人直言“这秆子收回来喂牛都嫌糙”,可他认准了“秸秆不是废物,只是没找对用法”。那段日子,他天不亮就带着机器下田,收完秸秆又揣着样本跑遍周边养殖场、发电厂,饿了就啃两口馒头,渴了就喝瓶装水,磨了近一个月,才谈下第一笔订单。那一年,他硬是收了2000多吨水稻秸秆,让村民们第一次看到“烧不得的秆子也能换钱”。

2020年,成了合作社的“起飞年”。随着秸秆回收需求越来越大,明瑞良咬牙再投20余万元,添了单轴粉碎打捆机和上海世尔打捆机,回收效率一下翻了好几倍。这一次,村民们不再观望,钟家湖社区的钟学军第一个找上门:“明老板收秸秆,帮我们抢出了稻——油轮作的播种时间,真是帮了大忙。”如今,老钟跟着合作社装卸秸秆,每月能挣4000多块,比单一种水稻多了不少收入。

如今的合作社,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13台大型农机连轴转,年回收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秸秆1.5万吨,覆盖率洲管理区、三溪、排市等多个镇、区;装满秸秆捆的货车每天从田间出发,有的送往排市凯迪发电厂转化为清洁能源,有的远销武汉、江西、咸宁的养牛场当饲料,年产值稳稳达到600万元。更让明瑞良自豪的是,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工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是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3.4倍,真正让“秸秆经济”变成了“富民经济”。
“你看这秸秆捆,大小均匀、干度达标,从不淋雨变质,客户都抢着要。”阳新县生态能源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陈新宝每次到田间调研,都要为明瑞良的“细致”点赞。他记得,过去秋收季,阳新的田间总被焚烧秸秆的浓烟笼罩,空气质量差不说,还存在火灾隐患。如今有了合作社的秸秆回收,不仅空气变清新了,还形成了“水稻秸秆——养殖/能源——沼肥还田”的生态循环链,“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环保难题,又让农民多了条增收路,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眼下,明瑞良又有了新动作,投资200万元建起的800平方米秸秆收储点已投入使用,下一步,他计划引进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把水稻秸秆压成颗粒燃料,附加值能翻几番,到时候能带动更多乡亲挣钱,也让阳新的天更蓝、地更绿。”
夕阳染红了稻田,又一辆装满秸秆捆的货车缓缓驶离。明瑞良转身回到打捆机旁,帮工人调整着机器参数,目光落在田埂间的秸秆捆上,满是期待,在他看来,这些被“变废为宝”的水稻秸秆,不仅承载着生态环保的希望,更装着乡亲们奔向红火日子的期盼。
特约记者:张丕兴
一审:高薇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