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荆门 |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 以生态红利推动经济发展

长江云新闻  2025-10-27 18:31:06
分享到:

东宝区:数字赋能 积分引领 激活河湖治理“一池春水”

最近,2024年度湖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公布,荆门市4个案例入选,入选数量全省第一。自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以来,荆门市东宝区构建起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通过数字赋能、积分激励等举措,构建全民共治共享新格局,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钱家河属荆门市东宝区"三大水系"中的沮漳河水系,在推进河湖长制过程中,东宝区创新推行“河湖长二维码”管理,沿岸村民只需用手机扫描河边的“河湖长二维码”,就能一键获取河湖信息、联系责任人,随时上传发现的问题,实现了“指尖上的智慧治水”。比科技更暖心的,是“积分制”激发的治理热情。村民们参与巡河、清理垃圾等行动都能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物资并获得村级表彰。这一创新制度,让保护河湖从“要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参与”。

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钱河村书记、主任 曹俊:老百姓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河湖的基本情况,采取这个积分制的形式,对参与河道管理的人和事进行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物资,年底还会进行村级进行表彰。

全民共治的意识,已融入日常。在马河镇双河村,每周五的“生态星期五”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村里积极争取上级水利、环保等专项资金2100万元,对钱家河流域进行了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后,这里不仅行洪畅通、防洪安全提升,水质更稳定达到Ⅰ类标准,成功晋升为省级湿地公园和国家级钱河鲶保护区。

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双河村副主任 方勇:通过常态化频率进行日常的巡查,做好台账管理。通过生态整治,开展禁渔,捕鱼活动,对生态进行整治和修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荆门市东宝区双河村村民 林思富:在村里带领下,老百姓就自觉在这个坝体两边或者是周围,屋前屋后都帮忙捡些白色垃圾。你周围的环境,心情就好。

绿水青山直接转化成了金山银山。治理后的钱家河流域,水清鱼跃,游客纷至沓来。独特的鱼鳞坝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香喷喷的“生态饭”。

鱼鳞坝休闲农庄老板 邬道宏:星期六星期天,一般来的游客有三百多人,客房的增加,餐厅的增加,人一多,员工也请多了。

目前,东宝区已构建起区、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选聘民间河湖长,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社会共治局面,目前东宝区共有区级河湖长16名,乡镇级河湖长34名,村级河湖长133名。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加上全民共治这一套“组合拳”,正推动全区19条主要河流实现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护水”的深刻变革。

荆门市东宝区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股股长 石磊:我们将围绕着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河湖空间管控这三个重点方面,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治理逐步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京山:活水润乡兴农旅 一湾一品皆风景

近年来,京山市孙桥镇花苑台村以深化河湖长制为牵引,大力推进小微水体治理,将水环境整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湾一品一景”的生态宜居示范乡村,探索出一条以水兴村、以水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漫步花苑台村,村内溪流、塘堰等小微水体星罗棋布,与青山绿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的田园画卷。然而数年前,当地还在被沟渠淤积、连通不畅等问题所困扰,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花苑台村将小微水体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系统实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使村内水系焕发新生机。

荆门京山市孙桥镇花苑台村党支部书记 卢晓明:环境变好了之后,给我们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了收入渠道,我们要努力争取把我们的环境打造得更好。

水清岸绿,直接转化为了“人气”和“财气”。昔日宁静的村庄,如今成了周边游客热衷的休闲目的地。村民们也纷纷抓住机遇,依托“一湾一品”打造的独特景致,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采摘园,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荆门京山市孙桥镇花苑台村村民 罗红娥:游客来的也多,反正我们做生意也好做,农家乐就有人吃饭。

农文旅的兴起,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直接收益,也催生了更高品质的旅游业态。位于村内的伴山小苑民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致的住宿体验,吸引不少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体验,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伴山小苑民宿老板 文娟:节假日,我们这边订房就比较的充足,基本上都要提前预定,满房状态下,一天的收入可能在1万元左右。

游客 王琪:环境挺好的,村民也很纯朴,交通也方便,设施都很齐全,这是个放松的好地方。

花苑台村的美丽蝶变,是京山市将小微水体整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大局的一个缩影。通过河湖长制引领,部门合力推进小流域治理,京山正逐步形成小微水体“共谋、共治、共护、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一处处“小微风景”连片成面,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生态支撑。

荆门京山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 徐娟:我们将继续发挥花苑台、白谷洞、莲山河、沙岭湾、水峡口等村小微水体典型带动作用,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治理目标,让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成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沙洋:水清鱼肥 生态养殖走出共赢路

近年来,沙洋县坚持以生态修复为抓手,统筹推进长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实施精养池塘改造、尾水治理等工程,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向“生态+循环”模式转型。如今,生态养殖不仅改善了水域环境,更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引擎。

深秋时节,位于沙洋县后港镇的华贵渔业养殖基地一派繁忙。即将发往云贵川地区的鲟鱼在池中游弋,其中品质优异的西杂、大杂等品种还将跨越国界,游向越南等东南亚市场。

荆门华贵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华贵:车间有6000多平方,出苗可以出300万到400万尾,产值这个会跟着价格来的,大概一般平均一年有个四五百万元。

这批“游”出国门的水产品,承载着沙洋生态养殖的崭新名片。2024年以来,沙洋县对长湖流域1.6万亩精养池塘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造,构建起从池塘到稻田的水循环系统,逐步解决了此前普遍存在的养殖规模小,尾水滥排等问题。依托优质水资源,鳜鱼、鲟鱼等特色水产在这里找到了理想家园。生态循环模式、智能温控技术等创新成果的落地,正推动传统渔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迈进。

荆门华贵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华贵:它的水可以加上汉江,南水北调可以利用它的水,成本可以低一点,沉淀池农民二次利用。

正如田华贵所说,这种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正在沙洋县广泛推广。养殖用水经过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既解决了尾水排放问题,巩固了长湖水质,又保障了农业用水需求。不仅如此,随着长湖水质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依托优质水源,发展起“虾稻连作”等绿色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荆门沙洋县后港镇独枣村凯鑫家庭农场负责人 胡立强:在这边搞了三年,水质还可以,销售额按亩产应该达到300斤以上。

随着入河湖排口整治、人工湿地建设等治理组合拳的持续发力,长湖水质稳步提升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标准。同时,生态养殖效益日益凸显,沙洋县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方式,推动形成“以水养鱼、以鱼护水”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甲鱼、鳜鱼、小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集群,养殖总面积5万余亩,培育出300余家规模化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带动全县2.4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渔业年产值将达到109亿元。

荆门沙洋县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 李克华:通过绿色转型,实行稻虾连作,特色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做到了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通过治理得到了百姓增收,长湖水质得到了改善,目前长湖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四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五个生态转型试点,为长湖流域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飞 李成汉 毕然

京山台 刘波 刘剑文 沈可云

通讯员 欧阳萍 朱秀晖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