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五年净增超千亿,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也是一次发展跨越的历程。这五年,荆州全市工业规模能级实现历史性跨越: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2194亿元连续攀升至2024年的3239亿元,净增超千亿元,累计增长47.7%;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0多个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3、2024年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
“智改数转”——数字赋能车间 筑牢转型底座
“十四五”时期,荆州市深度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市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显加快。
在荆州恒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业相机实时捕捉螺纹产品高清图像,AI视觉检测系统瞬间完成判定。“以前靠人工检测产品误差率高!”企业综合部经理柴敏介绍,通过与荆州联通合作搭建5G内部IOT网络,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7%,交货周期缩短21%,不良率下降34%。

智能化改造,正在重塑伯芯半导体的生产模式。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伯芯半导体已实现从“初创”到“标杆”的跨越。超10万条生产数据经5G专网瞬时传至云端,AI系统秒级完成订单插单与设备调度。“升级后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合格率达98%。”企业副总经理孟庆伟说。作为工信部5G工厂名录企业,伯芯半导体的转型正是荆州智改数转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荆州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目前,全市累计建设5G宏基站11091个,成功入围国家“双千兆”城市;13家企业跻身工信部5G工厂名录,位居全省第一;认定省级5G工厂17家,位居全省第二;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位居全省第二;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9.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9.2%。
“技改提能”——政策加力护航 激活产业动能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的数控车间里,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权海峰的技改故事,正是荆州市制造业技改提能热潮的生动缩影。作为扎根荆州制造业23年的“老工匠”,他从数控加工操作起步,始终以技术革新破解生产难题。

面对压裂泵泵体加工效率瓶颈,权海峰扎根车间“白加黑5+2”的钻研,通过优化工艺程序、革新加工技法,将加工效率提升46%,生产周期从25天压缩至15天内,节约成本超280万元。在荆州“技改提能强基”工程推动下,像权海峰这样的技术骨干不断涌现,他累计培养的200余名数控人才,正成为各企业技改攻坚的中坚力量,让“荆州制造”在技术迭代中愈发坚实。“十四五”期间,荆州坚持把技改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

在家电领域,荆州美的希克斯的9条SMT生产线、5条DIP自动化线体上,机械臂精准完成贴片、插件工序,MES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年产值突破7亿元,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医药行业的天科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湖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搭建覆盖DCS、SIS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原料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5%,产品达到欧盟EDQM和美国FDA标准,技改让企业成功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过去三年,荆州累计完成技改项目931个,完成技改投资507亿元。
“链群协同”——织密产业网络 梯度培育增活力
“十四五”期间,荆州锚定“23515”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坚持链群协同,围绕产业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信义工贸依托美的的技术输出和订单倾斜,企业建成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贴片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5毫米,次品率下降60%。“美的派专家驻场指导,还共享数据平台,我们少走了至少3年弯路。”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产业链协同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加速作用。

单个企业的转型是“点”,产业链的协同才是“面”。这种协同效应正向更多产业蔓延:汽车零部件领域,恒隆集团通过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将产品供需配型时间从10天缩至10分钟,订单交付率达100%;石油装备行业,赛利恩特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同步加工不同品种的产品一次性完成,加工数据实现实时采集并共享,产业链整体效率大幅提升。
2020年至2024年,荆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1194家增长至1735家,净增541家,增长45.3%。“十四五”期间,荆州市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产值预计超27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85%以上;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507家,位居全省第5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协同成长,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绿色制造”——锚定双碳目标 擦亮发展底色
“十四五”期间,荆州市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不断擦亮制造业发展底色。

在荆州市石油装备配套加工中心的喷涂车间,专职环保督导员每日严格记录废气处理设施参数。“我们从原料采购到废物处置,搭建了全流程环保内控体系。”企业负责人介绍道,“达标排放只是基础,我们更要通过绿色生产降本增效,把环保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企业正通过减排增效、合规经营,走出一条环保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荆州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22家,7个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合规认定,76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全部通过验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7家,是2020年底的28.5倍;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实现零的突破;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从无到有,绿色制造体系从“零散试点”走向“系统成型”。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荆州将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基战略,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工业领军企业,助推荆州“2351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量级、发展层级,城市能级整体提升,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长江云新闻记者 万力源 通讯员 边飞 刘秋娥 编审 温少海)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