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扎根泥土 “90后”村支书吹响振兴“青春号”
从大学高材生到手握专利的公司老板,再到扎根田野的村支书,“90后”青年张阮如此跳跃的转身,源于家乡——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张新湾村的一声召唤。面对村级四、五十万元债务的重压,他以路为基、以业破局,种出300多亩果园、引来年入30万元的渔光光伏项目、跨村联建产业基地,用青春热血在沉寂良久的家乡土地上吹响乡村振兴的“青春号”。

初秋的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张新湾村,村道宽敞平坦,绿树成荫,堰塘边的长廊里坐满了拉家常的村民。“以前这条路连车都进不来,现在大变样了!”村民涂春英一见记者就热情地说道,“多亏小张书记带着我们蹚出了好日子!”

涂大姐口中的“小张书记”名叫张阮,是张新湾村党支部书记。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从小就是张新湾人口中的优等生。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手握专利,年入百万。
2018年,村里老支书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张阮的人生轨迹。老支书告诉他,黄州区出台了“一村一名后备干部”的政策,希望他能回村工作。张阮回忆说,是老支书那句“村里需要年轻人”的话打动了他。尽管那时的张新湾村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基础设施差,村民们晚上遛弯要到邻村去遛,村集体经济薄弱,背负着四五十万元的债务,张阮还是义无反顾地回了村。
2018年换届选举后,张阮正式当选为村支书,他关掉了公司,彻底在张新湾村扎下根。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民生实际问题——修路。张阮告诉记者,当年村道两旁全是荒树、杂树,经常刮到汽车,群众怨声载道。为了啃掉这块“硬骨头”,他白天跑镇里争项目,夜晚挨家挨户做动员。最终,他为村里争取到全镇最高的道路建设资金份额。如今,全村9个小组道路全面拓宽刷黑,自来水管网覆盖率、污水治理率、旱厕改造率均达100%。

水是农业的生命线。以农业为主的张新湾村,位于巴河支流马家河最下游,“汛期淹田、旱时抢水”是常态。为此,张阮努力推动全村水利设施全覆盖,解决灌溉难题,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渠边,一片片绿油油的桃园枝繁叶茂,这里是张新湾村的网红果园。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新湾村就有种植桃的习惯,曾有五六十亩水蜜桃种植园。张阮决定引进狗血桃新品种,在村里打造一个规模化的水果基地。面对村民的疑虑,他带领村“两委”一户户讲政策、请专家做规划,逐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民涂春英被张阮的坚持和付出所打动,第一个报名参与种植。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果园种植的队伍。

2020年,张阮流转土地120余亩,争取项目资金130万元,成立了村级生态农业公司。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村民种传统作物,亩均收益不足千元;狗血桃亩产超8000斤,采摘价每斤15元,仅此一项年产值就破了300万元。

2022年,张阮得知镇里要上一个1800亩的渔光光伏项目,还剩600多亩地的指标。他当即决定去“捡漏”。为了这个项目,他磨了镇里的党委书记整整一年时间,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在2个月内,为项目腾出400亩土地。张阮说,未来,渔光光伏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多万元稳定收入,且持续25年,将成为张新湾村年年进账的“摇钱树”。
今年,黄冈市黄州区推行村村联建项目,张阮又在陈策楼镇率先“吃螃蟹”。 2025年4月,他找到资金充裕但缺地的周顶湾村合作:张新湾出土地和劳力,周顶湾村注资开发,双方面向市场共建大棚产业园,引入高附加值果苗,既拓展产业链,又为村民新增50多个务工岗位。周顶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叶峰称赞道:“别看小张书记年轻,那股干事的认真劲儿让我放心,我们两村联建合作能实现双赢互利。”

联建模式打破了村庄的边界,张阮借势打造“采摘经济”,随着翠冠梨、葡萄等果园连片成型,游客纷至沓来。最令张阮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流,选择回乡发展。5组村民陈光华回乡后种植了4亩翠冠梨,他告诉记者,有“小张书记”在,我们只管种,不用担心销售。
如今,张新湾村拥有三大特色支柱产业:特色水果种植、优质稻种植和渔光光伏项目,村集体年收入也从过去负债增长到40多万元。
今年7月,作为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阮被评为黄冈市“担当作为好支书”。他坦言,自己一向低调,这次站出来接受荣誉,是希望借助自身影响力,为村里的水果采摘业引流,让更多人了解张新湾村。

夕阳西下,发间已添白发的张阮站在果园里,脸上满是成就感。未来,这位青春有为的90后村支书,将带领张新湾村逐步向二、三产业拓展,形成长效增收机制,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骆 冬 张楷旭 占浩茹
编 辑 | 马 静
编 审 | 陈 青
监 制 | 肖 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