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郧阳:智能农机“智”绘农业新图景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十堰市郧阳区,一家由地方国资与中国科学院博士团队共同孵化的科技企业,正以新能源、智能化为核心,打造国内首个第三代智能农机生产制造基地,为农业机械化升级按下 “加速键”。
走进宽敞明亮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柔性生产线上有序地组装着动力系统,一台台崭新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缓缓驶下生产线。国科鸿鹄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李俊锋介绍,车间共有3条生产线,分别是测土机器人生产线,70马力无人智能纯电农机生产线,200、400马力无人智能纯电农机生产线。车间MES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及时了解车间的生产情况以及质量情况,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立体仓库WMS系统,实现仓库管理的无人化;工业机器人,实现整个工作站无人化,车轮全自动装配,装配质量全自动控制。


2024年“国科鸿鹄”项目正式启动,园区占地256亩,总投资7亿元,依托中国科学院15项核心科技成果,年产能可达3000台智能农机,年产值突破10亿元,打造国内首个第三代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农机产业基地。
“这些农机不仅实现了无人驾驶、智能路径规划等先进功能,还创新性地搭载了伽马能谱测土机器人。目前,一台测土机器人日均检测土壤面积可达近30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检测的数十倍。”李俊锋告诉记者,“与传统农机企业不同,我们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三中心一基地的发展模式——即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运营服务中心和示范基地。”
作为中国农机四大基地之一,十堰依托 “汽车城” 的产业基础,为国科鸿鹄的农机生产提供了完善的零部件配套支持。现如今,公司生产的智能农机则融合了新能源、高精度定位、大数据等技术,开启了农业生产的 “智能时代”。李俊锋介绍,一期已建成3条柔性生产线,可实现年产3000台智能农机的目标;二期将重点转化中国科学院在农业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三期规划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最终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十堰国科鸿鹄的创新实践,正是“十四五”规划中农机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在安阳镇国科鸿鹄伏羲农场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杨晓光正通过云平台远程监控着田间作业。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农机的作业轨迹、土壤数据、作物长势等信息。无人农机在广袤的田野间自主作业,构成了一幅科技与农业完美融合的生动画面。
杨晓光介绍:“农田感知主要从天空地人机多个维度,有巡天无人机、地面的传感器设备。人,就是农技师在地里面进行一些作业的记录;机,就是通过拖拉机、植保机、收获机去获取海量的农田感知数据,之后在系统当中自动分析判断,对这块地进行一些农事作业等。所有的步骤都可以在指挥中心进行完成,不用出基地,就可以照顾到上万亩的土地。”

从T70的“破土深翻”到T200的“精准播种”,目前,伏羲农场示范基地融合中国科学院技术,通过云数据监测系统实现高效种植。鸿鹄智能农机不是单个环节的自动化,而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智能化作业闭环。鸿鹄农机已经从“让机器帮人干活”迈入了“让数据指挥机器种好地”的全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一审:卜静
二审:何虎啸
三审:王郧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