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
10月23日至25日,第十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信息传播师资班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名研究生参会,60多名青年代表作会议专场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柴剑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是推动传媒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良好示范效应。期待此次会议能助力师生把握传播新趋势,探索教育新道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鼓励与会青年,扎根大地做有深度的研究者,依托学校学科基础关注民族地区发展等课题;拥抱变革做有锐度的创新者,探索传媒新理论方法;坚守初心做有高度的引领者,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
往届代表、参会代表、师资班学员代表相继发言。作为刚走出博士阶段、初登讲台的“学术新兵”,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杜颖卉认为,师资班搭建了共商信息传播教育大计、共迎时代变革挑战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能助力弥补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不足的短板,在汲取学术养分、把握业界脉搏中提升教学能力,化解面对学科知识体系质变时的困惑。
会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作《全球化遗产与墓碑:人工智能与“急躁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讲座。
研讨会分为5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数字伦理与信息治理、数智出版与信息素养、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各个分论坛紧扣数智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既覆盖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根基,又紧扣人工智能这一前沿变量,全面辐射了AI在新闻传播、数字治理、出版行业等场景中的应用探索与风险应对,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再到伦理规范的完整议题闭环。
研讨会搭建了连接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沟通的桥梁,专家们的观点也为青年研究者提供了深刻启发。
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姜楠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重塑了高校的教研工作,她感受到信息变革带来的教学理念、技术能力、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她也深刻感受到在信息洪流中,要以坚定的信仰为立身之本,并以强大的思辨力、学习力、应变力与创新力从事教育事业。
清华大学学生陈思覃认为,在数智时代,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独立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会议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得以激荡思想、砥砺学问。
此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莫愁 通讯员 章思雨 张从革)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