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东津:“四园三带”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花草被雨水洗刷得格外干净,带孩子来散步认识植物,既放松又能学知识,这才是我们向往的宜居生活。”10月24日上午,在襄阳市东津新区唐白河景观带,居民张敏望着眼前被雨水滋润得绿意盎然的景致,由衷感慨道。
这份宜居生活带来的体验,正是东津新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四园三带”生态工程的基本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正悄然成形,为新区居民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高标准规划:
搭建“蓝绿交织”的生态骨架
“四园三带”是东津新区生态格局的重要支撑。“四园”即科慧公园、市民广场(中央公园)、楚山公园和汉江公园;“三带”指浩然河、唐白河及沿汉江形成的三条生态廊道。这一系统性布局自规划之初便坚持高标准、前瞻性理念,总投资20亿元,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动脉,搭建“蓝绿交织”的生态骨架。
通过将四大公园节点与浩然河、唐白河、汉江的生态廊道有机串联,东津新区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整体保护与协同治理,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生态空间结构,不仅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城市发展预留了可持续的绿色本底。
尤为可贵的是,“四园三带”并非孤立的绿地拼凑,而是深度融入城市功能布局之中。其服务范围覆盖东津新区7大新建社区,并辐射襄阳奥体中心、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等重点功能区,初步构建起以“15分钟可达”为目标的生态休闲圈,真正让绿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背景色。
精细化养护:
从“建起来”到“管得好”
生态建设,“三分建、七分养”。当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如何实现长效管理、确保生态成果持续释放效益,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关键课题。
对此,东津国投旗下襄阳卓越诚合建设养护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建养公司)秉持“安全为基、品质为要”的原则,建立起一套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的管护机制。

每日巡查、每周维护,已成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固定节奏。每月两次对景观照明系统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市民夜间出行安全无盲区;针对汛期特点,提前疏通排水管网15公里,防范内涝风险;根据季节变化动态调整洒水频次与灌溉方式,保障绿地植被成活率稳定在98%以上。
在此基础上,建养公司还推行“分类施策、精准养护”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管理。在浩然河景观带、中央公园等人群聚集的重点区域,由园林专家定期指导,开展造型修剪、花期调控、色彩搭配等精细化作业,力求实现“四季有花、季季不同”的视觉体验;而在楚山公园生态林、汉江公园防护林等人迹较少的生态保育区,则遵循“近自然、低干预”的生态修复理念,减少人工干预,鼓励植被自然演替,逐步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如今,已观测到斑鸠、白鹭、灰喜鹊等十余种鸟类在这片被精心呵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野兔、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的踪迹。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活力日益增强。
常态化运维:
让绿色福祉可感可及
如果说科学规划与精细养护构成了生态建设的“硬支撑”,那么一支稳定高效的运维队伍则是保障绿色福祉落地见效的“软实力”。
建养公司组建了一支全年无休的专业化管护团队,日均清理垃圾120余袋,保持园区整洁有序;每季度组织开展全域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大规模虫情发生;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遇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迅速出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不仅是环境的“美容师”,更是市民身边的“贴心人”。他们在日常巡护中主动倾听市民意见,收集关于设施优化、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建议,反馈至管理部门以便后续改进。
正是这些看似细微却关乎体验的举措,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生活现实。
未来,东津新区将以“四园三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服务功能,为市民、游客营造更加舒适、优美的绿色生活空间,不断提升襄阳城市新中心的生态“颜值”与生活品质。
(长江云新闻记者廖云翔 通讯员 朱科 毛陈宇 王勇 朱斌)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