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城:激活红色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加速跑”
近年来,襄阳宜城市板桥店镇新街村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之中,通过打造红色教育阵地、深化红色教育内涵等系列举措,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热”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10月24日上午9点,位于新街村的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客人。宜城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的近百名学生,在教官的带领下前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接受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淬炼。

板桥店镇新街村曾是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共鄂豫边区鄂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宜城市于2013年在旧址修建了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并于2016年7月建成开馆。馆内设有星星之火、浴火重生、烽火连天、红色首府、红旗不倒五个展出单元。
“今天带你们来缅怀先烈,追寻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纪念馆内,教官边引导大家参观,边讲解着红色研学活动事项。展厅内大量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物展品、逼真的场景复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广大革命先烈视死如归、英勇奋斗,为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我知道了许多英雄事迹,这些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小学生何梓瑞说。
襄阳市融媒体中心也将“话初心 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搬到了新街村。在这里,他们参观了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三厂一院”展陈馆和“舒家洞”革命遗址,并同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奋进,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三厂一院”是指红军枪炮厂、红军子弹厂、红军被服厂和红九军二十六师医院,为当时鄂北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舒家洞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临时指挥部,洞内复原的石像、石桌、石凳,展示了当时战争时期的紧张和繁忙。新街村先后对各个红色景点进行了提档升级,并开发出系列红色研学内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名片,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经过提档升级以后,前来参观的团队明显增多。截至目前,我们已接待500多个参观团,约2万多人。”新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说。
新街村还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该村采取“支部+农合”的方式,在红色景区周边打造了200多亩的果园,由村委会提供树苗、技术培训,村民负责种养,今年收入达150多万元,不仅拓展了农户的增收渠道,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王伟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教育资源,把新街村打造成为党建教育培训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的红色阵地,让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长江云新闻记者 廖云翔 通讯员 刘毅 艾淑莉)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