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钺揭开千年城脉,在江城书房解码武汉基因
10月25日,备受好评的长江文明系列活动第八期“古代武汉:两江交汇处的千年风云”在武汉江城书房如约开讲。本次活动特邀袁智主讲,他凭借着扎实的学术积淀与清晰的思维逻辑,从文物、荆楚传说、历史印记中挖掘武汉的千年底蕴,带听众解锁江城的古代密码。

找寻“武汉城市之根”
“想知道武汉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曾在哪里生活吗?”讲座一开场,袁智就用这个直击“家乡根源”的问题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他介绍,2万多年前的“汉阳人”头骨化石发现于汉南纱帽江边,此处与江夏赤矶山隔江相望,背山面水的环境成先民聚居地。
为何将3500年前的盘龙城定为“武汉城市之根”?袁智拿出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青铜钺文创解释说:“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往南再也没有发现商代的遗址了。”出土的文物“青铜钺”在商代既是军事力量的体现,也是权力的标志,是“王”字的由来,因此武汉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具备文明基因。

古老传说感受家乡温度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之地,曾是汉水之滨的清幽之所,这一传说不仅彰显了古代武汉的地理环境信息,更暗藏着武汉早期的人文情怀。“周王朝时期,湖北地区的音乐水平遥遥领先,因为曾侯乙,包括他的家族和他们的编钟!”听众皆会心一笑。
相传屈原被流放时曾经过武汉,在龟山披发行吟地,写下《哀郢》“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心忧”,故而龟山也称为“大坟”。袁智通过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现场听众感受古代武汉的人文温度,明白每一个传说都是解开家乡密码的重要钥匙。

见过了黄鹤楼,才能真正认识武汉
袁智还从三国时期黄鹤楼修建的风云故事讲起,雷劈、火烧、战乱等劫难让黄鹤楼多次毁损,但也因黄鹤楼的重要军事用途和文化意义,反复修葺、重建,“长江大桥纪念碑”附近的“古黄鹤楼旧址”就是它沧桑历史的证明。黄鹤楼屹立于蛇山头,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武汉的升沉起伏与涅槃重生。
趣味十足的黄鹤楼诗文签牌互动环节,激活大家对经典的记忆。从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到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些诗词引出诗人背后的故事和武汉城市的发展历程。文人墨客的题咏之作,早已让黄鹤楼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武汉历史文化的精神坐标。袁智说,“孙权把黄鹤楼建在武昌黄鹄矶头,崔颢李白把黄鹤楼筑在了中国人心头。”

循着汉南“汉阳人”头骨、放鹰台遗址与盘龙城的踪迹,读懂武汉作为长江中游文明缩影的千年底蕴。而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在近现代浪潮中更书写了从开埠到复兴的壮阔篇章。下一场长江文明系列活动第九期,将聚焦“近现代武汉:从开埠到复兴的城市传奇”,看千年古邑如何在近现代浪潮中蜕变重生,续写长江文明的新传奇。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伍萍 孙瑾杰 袁智)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