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梅戏“骨子戏”银幕焕新生 电影《罗帕记》亮相江汉环球影城引热潮

长江云新闻  2025-10-25 20:13:08
分享到:

10月25日,由湖北省演艺集团、中国剧协、湖北广播电视台出品,湖北长江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数字电影《罗帕记(戏曲 黄梅戏)》首场公映活动,在湖北江汉环球影城圆满落幕。戏迷代表与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在银幕光影中重温“黄梅戏三绝”的独特魅力,见证传统艺术的“破圈”新生,感受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

从“舞台骨子戏”到“银幕新经典”:圆了戏迷期盼

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以婉转灵动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和质朴清新的风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记忆与审美意趣。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并称“黄梅戏三绝”,前两部作品先后被改编为戏曲电影,而《罗帕记》却因表演技法复杂、情感层次丰富,长期以舞台“骨子戏”的形态流传——该剧以陈赛金与王科举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用细腻的唱念做打勾勒人性善恶,是黄梅戏艺术中“以情动人”的典范。

“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在大银幕上看《罗帕记》了!”来自武汉市汉服社的戏迷李女士手持影票,难掩内心的激动。《罗帕记》的电影化创作始终是行业与观众的共同期待。如今,这部数字电影的诞生,不仅填补了“黄梅戏三绝”银幕化的空白,更以4K高清镜头、沉浸式音效,让传统戏曲的“指尖功夫”“眼神戏”得到更细腻的呈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经典的别样魅力。

守正不丢魂,创新不离根:筑梦戏曲电影

电影《罗帕记》的诞生,是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创作团队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既坚守《罗帕记》的经典内核与艺术韵味,确保“骨子戏”精髓不褪色;又融入现代电影的镜头语言与光影美学,推动传统戏曲从“舞台呈现”向“光影升华”跨越,为黄梅戏注入新时代活力,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

为了兼顾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创作团队耗时两年精心打磨:既保留“水袖翻飞”“唱腔婉转”的经典桥段,又通过蒙太奇手法展现人物内心挣扎。“比如陈赛金含冤受辱的戏份,舞台上靠演员的身段和唱腔表达;而在电影里,我们通过特写镜头捕捉她的眼神变化,再搭配光影明暗的切换,让情感冲击力更强。”主演曹祝来(湖北戏剧牡丹花大奖得主、一级演员)在映后分享中提到。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让年轻人也能读懂老故事里的深厚情感。

从联唱到合影:戏迷与经典的双向奔赴

《罗帕记》公映活动现场亮点纷呈,互动氛围热烈。观影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团的青年演员率先带来“黄梅戏小调联唱”。清亮的唱腔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不少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在观影前重温了传统舞台艺术的鲜活魅力。随后,影片主演、现场嘉宾、戏迷代表、高校学子共同合影,定格下这场“跨越舞台与银幕的相逢”。

放映结束,现场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对《罗帕记》的认可。不少人表示,影片既保留了黄梅戏的传统韵味,又通过现代光影技术让故事更具感染力,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随后,曹祝来、余银芳、陈伟棋、林杨、闵玉馨等主演登台,与戏迷分享创作幕后故事,真挚讲述对黄梅戏艺术的敬畏与坚守:为了一个水袖动作反复练习几十遍,为了贴合电影镜头调整唱腔力度……这些细节让戏迷更懂作品背后的匠心。“以前只觉得演员唱得好,现在知道每个动作都藏着功夫,更佩服了!”来自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的学生小王说。

拓宽传承新路径:让黄梅戏“活”在当下

此前,9月27日下午,电影《罗帕记》已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圆满举办全国首映式。当日,影片出品方、发行方代表,导演马崇杰、制片人董培雯及主演程丞、曹祝来、余银芳等主创悉数到场,与数百名观众共赴这场戏曲与光影的盛会。据了解,该片后续将通过参与国际电影节、推进海外发行等方式走向全球,让世界领略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贡献力量。

黄梅戏数字电影《罗帕记》的推出,不仅为“黄梅戏三绝”的电影化版图补上关键一环,更探索了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未来,影片将走进更多影院,让黄梅戏的“新声”温暖更多观众心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出席此次公映活动的戏迷代表,分别来自湖北大学、湖北交通职业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单位。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岚)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