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耀荆楚·大国工匠丨周德民:28年磨出15项重点装备攻关项目
在襄阳,有这样一位兵工人,从业34年来,扎根生产一线,钻研数控前沿技术,先后参与完成重点装备攻关项目15项,技术革新30余项,解决了200多个加工难题。
眼前这个大型发射箱体重达数吨,因工艺需要,箱体内壁的两侧有8处安装板需要加工。以往只能靠工人半蹲在半封闭的2平米的箱体内进行焊接、校正,加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普通数控设备因跨度大无法使用。要改变就得自己造。周德民带领团队人员,不断琢磨修改方案,用了近一年时间,一款专用镗铣机研发成功了。
2025大国工匠人才、中国兵器江山重工研究院技术人员 周德民:我研发的这个镗铣专用机,只需要把参数设定好,机器放进去不需要人工,机器自己就可以自动加工完成,精度可以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能让数控机床运行得如此精准入微,核心在于每一道工序都精确到极致,更得益于周德民28年如一日不懈深耕。
2025大国工匠人才、中国兵器江山重工研究院技术人员 周德民:自学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最开始全厂只有一两台数控设备,会操作的人也不多,只能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师傅们的操作方法。
2003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家自学了5年的周德民,终于从全厂众多技能高手中脱颖而出,加入厂里的数控精密加工车间。一上手,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手工艺,就让师傅们惊叹。
中国兵器江山重工研究院技术人员 张伟:当时师傅们都很喜欢他,甚至有时候一些老师傅,遇到问题也会去找他。当时在他的带动下,大家自学的动力很强。
就这样,周德民从自掏腰包租用电脑钻研编程,到牵头完成30多项技术革新;从手捧一本专业书籍苦读钻研,到手握15项重点装备攻关项目,他走了28年。如今,周德民更加注重的是传承,借助周德民大师工作室,他们培养了近30名数控加工骨干,数控工艺人员100多人。
中国兵器江山重工研究院技术人员 方振红: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引领我们,带领我们去解决问题。
2025大国工匠人才、中国兵器江山重工研究院技术人员 周德民:匠人就是要扎根一线,以极致的态度攻克问题,只有做到100%的努力,才能对得起匠人这个名称。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雪晶 襄阳台 石秋阳 通讯员 雷鸣 牛圆圆)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