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保康:从“一穷二白”到“共富样本” 尧治河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云上保康  2025-10-25 16:22:54
分享到:

从一个偏远贫困村到“中国幸福村”,湖北襄阳保康县尧治河村蹚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集体经济为根基、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之路。其探索形成的“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兴村、共享惠村”发展模式,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我们尧治河从过去到现在包括将来,都不会丢掉艰苦创业这个精神、这个作风。为啥我们说昨天靠精神,因为尧治河的今天就是靠这个精神……”在尧治河村会议室里,村党委书记孙开林面向新入职职工的培训话语铿锵有力。这场特殊的入职教育,不仅是岗位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血脉的传承。

“选对一个人,带富一个村。”这句话在尧治河得到了生动诠释。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三十多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劈山修路、开矿办厂、转型发展。在他的影响下,村党委一班人团结奋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当干部就是要能够带头吃苦、能够带头吃亏、能够带头奉献,还要能够受气。我们这些年来,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委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孙开林表示。

尧治河村的巨变,不仅得益于孙开林一个人,更得益于以他为代表的村党委一班人。村党委在实践中探索的“三三制”,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今的尧治河,党组织不仅是政治核心,更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把党建始终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项目都与党建相关联,所以我们的党建引领,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一个重要的抓手。”孙开林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从最初依赖磷矿开采的“靠山吃山”模式,到如今矿旅融合、绿色多元的发展格局,尧治河村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近20亿元,打造出3个国家级4A景区,将废弃矿洞变成景区,将矿区变成景区,将生活区变成景区。

“景区一共开发了野人洞、野人谷、尧帝神峡、老龙宫、三界洞天、一村十馆等文旅项目。去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带动周边上千名村民就业。”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介绍说。

在产业转型的进程中,尧治河村不断拓宽发展思路。把废弃矿洞变成香菇生产基地,每年创产值8000万元。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村级固定资产达9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万元。

共同富裕是尧治河的初心。从最初的“组帮组、户帮户,党员带农户”,到形成“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规范化模式,尧治河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今年61岁的宦庭秀,儿子儿媳在村里的企业上班,自己则借着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收入稳步增长。在尧治河村,像宦庭秀这样受益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村民还有很多。

“我们这里的老年人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去农家乐帮忙。尧治河村的每一户年轻人都在本村上班,没有出去打工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好。”尧治河村村民宦庭秀说。

尧治河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从未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该村深入挖掘尧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一村十馆”,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让文化浸润日常、滋养人心,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同频共振。

尧治河村的发展成果也惠及周边村。二十多年来,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周边村打通交通要道、架设供电线路;积极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马桥镇白果村七组村民徐庆芬便是这一发展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如今在尧治河村酒店担任服务员的她,通勤仅需十几分钟,工作稳定且保障齐全。

“我来尧治河工作有6年了,村里给我们修了路,以前从家到这儿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只要十几分钟就到了。这里工作稳定,给我们交社保,一个月还能拿三千多块钱,生活很好,很满意。”徐庆芬说。

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从靠山吃山到绿色发展,从自顾不暇到辐射带动,尧治河村用37年的奋斗实践,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生动实现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来源:保康县委尧治河典型挖掘提炼组

编校:相琴

一审:赵硕 都正红

二审:秦志鹏

三审:李广儒 李运方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