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景美”洪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顺利通过荆州验收

洪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介绍项目实施情况。作为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核心板块,近日顺利通过荆州市验收,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预期治理目标。

洪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由中交一航局承建。项目于2023年3月开工,主要为五个部分,分别为长江-洪湖段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湖南片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洪湖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洪湖茶坛岛等区域生态移民及修复工程、江汉平原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与污染治理(洪湖片区)试点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生态斑块吹填480万m³、乔木种植15万株、水生植物恢复300万㎡、养殖尾水治理约9000亩、生态沟渠治理270余公里及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等。

在长江岸线,项目团队以“分段精治、换种提质”为方略,深植“适地适树”理念,精选本土耐候树种,巧妙融合洪湖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匠心打造“层林浸染、红叶漫堤”的独特景观风韵。精准划定作业边界、推广节水器具、人工除草替代农药喷洒等绿色举措织密生态防护网。栽植7.2万株乔灌木、20万平米草皮,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如今,长江岸线-洪湖段如一条生 机盎然的“翡翠绸带” 蜿蜒江畔,灵动串联起城市繁华与乡村静谧、江滩野趣与家园温馨,沿线景观焕然一新,林木葱郁蓄积增长,昔日的生态伤疤已蝶变为人水相依的活力长廊。

在城市垃圾填埋场,面对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氨氮等污染物超标难题,团队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将传统生化处理工艺优化为“膜过滤+压缩蒸发+协同焚烧”全量化处理工艺,日处理规模突破500吨,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还周边居民清新空气。昼夜不息与雨季赛跑,削减11万吨渗沥液,覆绿8万平米填埋库区,提前三月完成封场任务,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在垃圾山上拔地而起。如今来此晨练、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鹭鸟在上空自由翱翔,风中裹着莲花的清香,曾经的“恶臭之源”已成市民打卡的“生态乐园”。

在养殖尾水治理过程中,项目团队亮出治污组合拳:科学划分作业单元、优化双向循环交通动线、创新“干塘+半干塘+带水作业”组合清淤模式,精准清除淤毒沉积病灶。为攻克尾水净化难题,团队将传统“三池两坝”工艺升级为“四池三坝”工艺,搭配纳米微管增氧技术激活微生物活性,优化生态浮岛、隔离带、水生植物布局,形成“物理拦截+植物吸附”双重防护网,大幅提升水体净化能力。清除12万立方底泥污染,净化270公里河道沟渠,终将尾水化清波。

在水生植物恢复过程中,项目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携手,联合成立“水生态环境恢复技术实验室”,系统开展水生植物种质资源筛选与培育,根据不同区域底泥特性,构建“挺水-浮叶-沉水”立体绿脉。为减少施工对湖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团队创新采用“无人机运苗+人工种植”的环保模式,既提升作业效率,又实现“零污染”。累计恢复野莲、莼菜、菹草等18种水生植物,恢复面积超万亩,重现洪湖“水下森林”盛景。

在湿地恢复方面,项目团队以“退垸还湖织脉络、斑块筑绿强根基、缓冲护湿优循环”为核心策略,锚定环湖生态圈重构目标,拆除阻隔水系的围垸堤坝,打通环湖水体循环“堵点”。聚焦革马垸、振兴垸、金湾圩垸等关键区域,打造12处生态斑块,搭建环湖“生态驿站”。紧扣“水陆共生”需求,按湿地水文梯度布局,构建立体植物拦污网络。以158万平米生态斑块铸就湿地基底,180万平米水陆植被共绘生命摇篮,环湖湿地拼图重圆星轨。如今,“水映青屿、林栖飞鸟”的画卷重归湖畔。

在验收评分方面,长江岸线、洪湖南片区、茶坛岛生态修复及湖滨缓冲带四个子项均获“良好”等级,江汉平原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与污染治理(洪湖片区)试点项目表现尤为突出,荣获“优秀”等级。
据最新统计,洪湖水质均值已连续8个月达到Ⅳ类,创下近5年以来最好水平,氮磷总量下降30%,湿地植被覆盖率由2023年的13.7%提升至30%。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进 洪湖融媒体中心 黄睿智 通讯员 张金林 编审 温少海)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