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青山正街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十佳案例,书写老城复兴 “武汉样本”

长江云新闻  2025-10-22 19:14:13
分享到:

北临长江,与天兴洲隔江相望,一条长两百余米的青石街巷卧于青山矶畔,这里,是武汉青山古镇的核心——青山正街。从明清商埠的热闹回响,到钢铁年代的机器轰鸣,这条老街曾因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杂乱而陷入沉寂。如今,通过一场贯穿规划、建设与运营全过程的城市治理实践,让老街以一种融合历史肌理与现代气息的方式重焕新生,成为武汉市城市更新中一个兼具历史温度与发展智慧的生动样本。

10月18日—19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城市更新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公布了全国城市更新十佳优秀案例,武汉市青山古镇片城市更新和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更新实践入选。

倾听街巷回响,规划锚定“民生坐标”

青山镇街是青山区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明清时期,依托沿江码头之利,成为农产与日用品的集散枢纽;青山区正式建区之际,青山镇是政治、文化以及商业核心区,百余米的青山正街里,早点铺、药铺、理发店、旅社等二十多家店铺热闹非凡。

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青山镇的发展脚步逐渐放缓。2014年,正街被列入青山区二期棚屋改造计划,最后一批居民陆续迁离。2023年,武汉市启动“城市更新年”,青山古镇片区迎来转机。

青山正街的改造,并非一场推倒重来的革命,治理的第一步是“倾听”。面对街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杂乱”的现实困境,“居民想留却留不下”的民生痛点,和“那一段历史记忆可能随物质载体一同消逝”的文化危机,街道工作人员走进街巷,系统梳理出“雨天积水、夜间摸黑、管线杂乱”等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设计指引。最终改造方确定的方案摒弃大拆大建,转向“修旧如旧”的更新路径:清代石板路被悉心保留,青石缝隙兼具排水功能;老旧管线全面入地,重现清朗天际线;建筑肌理与材质特征得以延续,铁铺招牌、砖墙木门等细节一一修复。这些从民间汲取的智慧,为老街的再生锚定了“民生坐标”。

守护施工全程,安全与民生同步推进

进入施工阶段,如何在推进工程的同时,保障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成为关键课题。

街道通过制定“文明施工公约”,明确作业时段、设置防护围挡、及时清运淤泥,施工影响被降至最低。

在施工过程中,巡查人员发现山体存在滑坡隐患。经专业部门现场勘查,迅速启动坡体加固与排水疏导工程,并在危险区域设置醒目标识,建立定期排查机制,将潜在风险彻底消除。

赋能长效运营,从管理街区到服务市场

今年5月,青山正街进入试运营阶段,街道以长效管理推动街区持续焕发活力。

面对游客“停车难”的现实问题,积极协调促成青山湿地二期停车场项目落地,盘活闲置地块,新建2处生态停车场,增加170余个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交通压力。10月21日,由青山区城管局主办的“门前三包”星级评定与表彰活动(活动名称待确定)在此举办,吸引众多商户主动参与,培育街区内生文明。

与此同时,一套“政府辅助+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从延时收运垃圾、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到支持市集、节庆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市容秩序与商业氛围得到双重提升。

“我19岁来汉求学,就住在这里。”武钢退休职工王有年对青山正街感情深厚,他见证了这条街从热闹到沉寂,再到新生。漫步于青山正街,既能触摸历史的质感,也能感受新潮的温度,一条老街,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青山正街的蜕变,不仅是一次建筑的焕新,更是一场城市治理理念的进阶。在尊重历史、回应民声、协同市场的多重维度中,它正悄然书写着老城复兴的“青山样本”。

(长江云新闻记者 方宇航 通讯员 黄红波 张忱 杨园 王越)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