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黄了!颗粒归仓!潜江各地“晒”丰收!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
丰收的时节,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潜江各地的丰收盛景。
高石碑镇
金秋时节,高石碑镇多地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广袤田野稻浪翻金。连日来,该镇组织农机开镰收割,稻田里机械往来穿梭,奏响丰收乐章。
在合心村千亩良田上,大型水稻收割机连续作业。收割、脱粒、装车等环节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一垄垄水稻便化作金黄的稻谷。
现代化农机具的普及,不仅大幅提升了收割效率,更降低了劳动强度,让秋收变得轻松高效。“短短几小时,上百亩水稻田就收割完毕了,亩产干谷超过1200斤。”合心村村民孙卉说。
据悉,近年来,高石碑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灌溉设施、推广优质品种、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确保秋收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当地还加大农机驾驶员培训力度,使其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收割方法,准确控制割台的升降和作业速度,进一步减少机收损失,提高作业质量。
“截至目前,高石碑镇水稻种植面积达63700亩,已收割田块的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与去年同比增产1.85%。”高石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永前表示,高石碑镇秋粮收割工作已完成50%,预计10月下旬即可全部完成收割任务。
渔洋镇
风吹稻浪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眼下,渔洋镇10.3万亩水稻已陆续褪去青涩、换上“金装”,连片稻田在阳光下铺展成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一派喜人景象。
在新台村的稻田里,几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于金黄的稻海。机器所过之处,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吞”入机身,脱粒、碎秆、卸谷一气呵成,现代化作业场景成为田间最亮眼的“丰收底色”。
“从8月中旬开镰到现在,每天都在田里忙,还得忙到10月中下旬才能歇口气。”额头挂着汗珠的农机手张海林一边抹汗,一边算起“效率账”,眼前这片130亩的稻田,3台收割机半天就能收完,比起过去人工割稻、打谷,效率是天壤之别。
田埂上,新台村村民邓邦华紧盯着收割机的卸谷口,看着金黄的稻谷如流水般涌入粮袋,脸上满是喜悦。“我家种了20多亩水稻,以前全靠人工,两个人得忙一周,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跑一圈,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又省心又省力!”他指着满袋稻谷说。
据悉,渔洋镇“虾稻共作”面积达5.7万亩。截至目前,全镇水稻已收割约15%,按当前进度,预计10月下旬可实现全部颗粒归仓。
“如今全镇水稻机械化收割覆盖率已达100%,从‘人工弯腰’到‘机器跑路’,科技实实在在为农业提了速、增了效。”该镇经济发展办工作人员郭瑞华介绍,近年来渔洋镇持续推广“四良”融合模式——以优质品种打基础、科学种植强支撑、高效农机提效率、标准化农田固根基,不仅让水稻产量稳步提升,米质也更受市场青睐,为农民“稳产增收”筑牢了“压舱石”。
王场镇
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场镇王场村二组的200亩藕塘已一片繁忙。挖藕人身着防水服,在齐腰深的藕塘中有序作业,高压水枪冲开层层淤泥,一根根白玉般饱满的莲藕接连浮出水面,不一会儿便将采收船装得满满当当。
这片丰产的藕塘,是56岁的种植能手罗尚能的“致富田”,也是武汉市农科院水生蔬菜研究所的提纯复壮示范基地。有着十多年种植经验的罗尚能,提起今年的收成满脸喜悦:“天公作美,加上科技助力,莲藕长势格外喜人!”
得益于武汉市农科院水生蔬菜研究所专家定期上门指导,以及先进的提纯复壮技术,这片藕塘的莲藕品质、产量双提升——亩产稳定在3000斤左右,批发价每斤6元,零售价可达每斤8至10元,且采收期从每年8月中旬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7个月的稳定供应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如今,依托快速发展的冷链物流,王场镇的莲藕已走向全国。罗尚能翻开手机订单介绍:“武汉、成都等大城市是主市场,荆州、荆门、咸宁等周边地区,还有潜江本地的超市、餐饮企业,都是我们的稳定客户。”每天下午,采购商车辆准时抵达藕塘,将新鲜莲藕运往各地,武汉采购商李老板直言:“这里的莲藕口感、品相都很好,我们天天来采购。”潜江某大型超市采购经理杨老板也表示,与罗尚能多年合作,看中的正是莲藕可靠的质量与稳定的供应。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罗尚能有了新规划:“现在每天2000多斤的产量远不能满足订单需求,下一步将扩大种植规模,打算开发藕粉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夕阳西下,一天的采收接近尾声,又一批新鲜莲藕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这片200亩的藕塘,不仅孕育着丰收的果实,更承载着罗尚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科技与勤劳的共同浇灌下,这里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竹根滩镇
近期,位于竹根滩镇美丽村的潜江市宏军蔬菜合作社(以下简称宏军合作社)600亩红薯基地迎来丰收。紫红色的红薯藤蔓铺满田垄,专业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数十名农户忙着采收被收割机挖出来的“二段花叶”紫薯,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天要发10万斤到宜城和武汉,昨天发了8万斤,每斤收购价9毛。”宏军合作社负责人荣同军蹲在地头,指着满地个头饱满的紫薯说道,“咱这红薯可是‘错峰上市’,采收期可从7月底一直延续到10月底,分批采收,既能保证口感,又能稳住收益。”
从“轮作田”到“试验田”
一场转型的“薯”光
这片繁忙的薯田,去年还是传统的小麦-黄豆-水晶小萝卜轮作模式。2021年土地流转后,合作社试种水晶小萝卜尝到了甜头,但荣同军很快意识到:“常规蔬菜市场竞争太激烈,必须走差异化路子。”
去年,通过多方对接,合作社与湖北省农科院达成合作,共建“优质种薯示范试验基地”。
“省农科院给我们提供了10余个特色红薯品种,包括‘人参蜜薯’‘榴莲蜜薯’‘红瑶丝滑’‘二段花叶’等,其中‘二段花叶’和‘徐紫八号’两个主推品种就种了250亩。”荣同军指着田边的品种标识牌介绍,每块试验田都挂着省农科院制作的监测牌,详细记录着生育期、抗病性等数据。
“湖北省农科院在这里建立了从育苗到仓储的全链条试验体系,像‘二段花叶’是经过3年筛选的早熟高产品种,3月播种,6月就能采收,4个月亩产5000斤以上,6个月足龄可达7000斤。而‘红瑶丝滑’这个品种糖度高达28%,我们试种了10来亩做实验,批发价可卖到2.5元/斤,是普通红薯批发价的2到3倍。”竹根滩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主任董华兵现场揭秘了这片“薯地”的秘密。
“院企共建”激活产业升级
“种得好”也能“卖得俏”
“院企共建最大的好处,是把实验室的成果直接搬到了田间。”荣同军感慨道。通过合作,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传统红薯品种退化问题,更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徐紫八号”和“二段花叶”通过改良栽培技术,亩产将突破4000公斤,亩均收益超3000元。
“10余个品种的红薯分批成熟,紫心的‘养生薯’、黄心的‘烤薯王’、口感丝滑的‘红瑶丝滑’……”荣同军介绍,通过订单式销售,目前已与武汉、宜城等地的商超、批发商建立稳定合作。
“明年我们将实验人参蜜薯的‘一种四收’计划。”提及未来的规划,荣同军止不住兴奋,“除了收获红薯果,我们还打算开发薯尖(嫩芽)、薯叶(蔬菜)、薯梗(中药材)。”他拿起一根晒干的薯藤介绍,“红薯梗焯水晒干后,每吨能卖3万元,未来这将是新的增收点。”
宏军合作社的转型,是竹根滩镇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镇以“土地流转+品牌培育”双轮驱动,实施“小田并大田”,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5.35万亩连片种植基地,培育了27家流转土地超500亩的经营主体。目前,竹根滩镇已打造潜江大豆、半夏、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矩阵,并通过“服务创收+资源盘活+资产入股”模式,推动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率先突破10万元,农业综合产值超10亿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童曼丝 通讯员 周莹 艾帅 曾俊伟 刘思琪 余晓勤 王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