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意到效益 嘉鱼地理标志引领产业游向新蓝海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这流传近三千年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咸宁嘉鱼这片土地的丰饶图景,更深深烙印进它的文化基因,为今天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底蕴。
站在蔬菜长廊旁,嘉鱼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感慨道:“这片长江冲积平原赐予了我们最好的礼物。独特的水土和气候条件,让我们成为了‘北有寿光,南有嘉鱼’的产业重镇。”嘉鱼县坐落于长江中游南岸,凭借长江冲积潮土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得天独厚条件,奠定了其作为全国蔬菜产业重镇的地位。
历经四十余载的精耕细作,至2024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45万亩,总产量高达127万吨,产值突破60.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6%,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支柱产业。其中,潘家湾镇作为核心产区,更获评“农业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形成了以“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包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
嘉鱼的发展始终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考察与殷切指导,为当地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的精神与政治动能。
“总书记来考察时,仔细询问了我们的蔬菜种植和销售情况,叮嘱我们要把这个富民产业做好。”潘家湾镇蔬菜种植大户叶祥松一边查看甘蓝长势,一边激动地回忆,“这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嘉鱼蔬菜’这个牌子打得更响。”这份亲切关怀,与《诗经》传承的千年文脉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嘉鱼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嘉鱼”之名本身,就是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为产品赋予了历史的醇香与诗意的美感,显著提升了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吸引力,印证了地标产品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独特的品质特性。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优越的自然禀赋,嘉鱼县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地理标志驱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申报一个地标、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思路。”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县已拥有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48个,其中包括绿色农产品4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嘉鱼鱼圆、嘉鱼莲藕),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嘉鱼珍湖莲藕、嘉鱼甘蓝、嘉鱼叉尾鮰、嘉鱼大白菜、渡普青虾、簰洲湾香米)。这一思路贯穿始终,并成功构建起严格的标准、质量与保护体系,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中国甘蓝之乡”“中国鮰鱼之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筑牢根基之上,嘉鱼大力推动产业链条的融合与升级,探索“地标+”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嘉珍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莲藕进行精深加工。“我们从最初的简单加工,现在已开发出15个系列52个品种。”公司负责人拿起一包泡藕带介绍,“我们曾经创下了1分35秒销售21万包泡藕带的记录,线上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这番话语背后,正是嘉鱼县“地标+精深加工”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镜头转向潘家湾,该镇目前正在打造蔬菜主题公园,重点建设蔬菜科技馆、果蔬长廊、四邑村等3大节点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占地11.6亩的蔬菜科技馆,示范推广全国先进现代设施数字农业技术。建设580米果蔬长廊,完成主体结构搭建与配套绿色景观种植,形成集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正在建设四邑村早安田园综合体项目,围绕四邑村9个片区统筹开发,打造民宿集群与乐邑坊,着力塑造乡村会客新空间。
另外,在新街、渡普等镇差异化布局4个蔬菜农文旅融合示范园。今年以来累计吸引游客超32万人次,形成区域联动、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网络。这种“地标+文化旅游”模式,打造了融合《诗经》文化、田园风光与地标美食的特色体验线路,力求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重丰收。
这番繁忙景象,正是嘉鱼推动“地标+”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嘉鱼高度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地域特色的彰显。“嘉鱼蔬菜区域公用品牌设计融合了蔬菜叶片与鱼形元素。”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绿色象征生态与活力,橙色代表丰收与认可,这正是我们要传递的产业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新创建的“嘉鱼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既突出了蔬菜产业的核心地位,又呼应了嘉鱼作为“鱼米之乡”的特质。生动展现了嘉鱼蔬菜从田间生态生长到市场收获价值的过程,传递出产业的生态优势与巨大发展潜力。这一精心设计的品牌形象,正随着嘉鱼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嘉鱼将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地理标志产业建设,书写赋能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县领导表示,嘉鱼计划持续讲好品牌故事,将《诗经》文化、总书记的关怀与地标产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提升品牌的情感价值与影响力。同时,规划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同与对外合作,携手各方共同将地理标志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诗经》中游出的嘉鱼,今天正游向更广阔的经济蓝海。正如一位当地老农所说:“这不仅仅是在种菜养鱼,更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创造更好的生活。”“南有嘉鱼”,这承载千年古韵的地域,正秉承着时代的关怀而奋发前行。
全媒体记者皮道琦 通讯员曾纲
一审:夏明亮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