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保康:从铸魂到赋能 尧治河彰显文化伟力
神山奇峡,沟壑纵横。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的绿水青山之间,尧帝与丹朱治水的传说蜿蜒流淌,尧文化以民为本、德治天下的精神,深深滋养着这片土地。从“克明俊德”的道德追求,到“协和万邦”的治理智慧,从“敬授民时”的绿色发展,到“民惟邦本”的幸福密码,尧治河人以文铸魂、以文润心、以文育人,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深秋时节,走进这片青山翠谷,一条长达12公里的尧文化长廊蜿蜒展开。从寻子园里传颂的仁德家风,到对弈园中演绎的治国智慧;从尧帝门穿越古今的雄姿,到尧帝祠延续的祭祀香火,每一处景观都成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过去靠开矿,现在靠开窗——打开文化的窗口。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文化为核、生态为底’,让红色基因、创业精神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介绍说。
这个曾经的边远贫困山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内涵,尧治河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新路:废弃矿洞变身三界洞天景区,光影技术再现神话世界;农耕博物馆收藏乡愁记忆,唤醒深厚情感;原始森林与高山峡谷间,文化符号悄然融入。“尧”您回家过大年、龙文化旅游节、马拉松等活动的举办,让这里“月月有主题、四季皆可游”。
“2026年,尧治河将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擦亮文旅康养‘金字招牌’。”章治兰表示。
文化不仅铸就了产业新貌,更深深浸润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在群山环抱之中,十座博物馆错落分布,三万册藏书静待读者,村报记录着村庄的点滴变化。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农家乐业主严华家客厅墙上悬挂的“严氏家训”,见证着从“挖矿求财”到“文旅富民”的转变。
“我们这儿以前靠挖矿谋生,现在靠旅游来吸引游客,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们非常高兴。”严华说。
为了让文化真正走进村民生活,尧治河实施推行“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从设置书房、悬挂字画到开设视频号、当好家乡推荐官,文化以可触摸的方式融入日常。
作为新一代的尧治河人,3年前章军与妻子饶敏从武汉返乡,与母亲严华一起经营农家乐,他说,新时代更赋予了尧治河人新的精神追求。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我注册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平时发一些动态来做宣传。”农家乐经营者饶敏说。
尧治河将文明建设的阵地从“广场”推进到“客厅”,实现“硬性治理”到“柔性滋养”的和谐统一,充分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妩媚,山巍峨,灵山秀水尧治河……”在尧治河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齐唱村歌《金山银水尧治河》。
1988年,孙开林回村当上矿长,开始了“刨穷根,奔富路”的漫漫历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村里经济发展后,第一个大额投资就是办学校。
从最初的3名老师、4间教室,到现在15名老师、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尧治河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绩好,更要让他们品德好,让他们把文明习惯带回家,进而影响整个家庭。”尧治河村小学校长高燕表示。
在社区,文化育人体现在细致入微的村规民约中。通过打造“文明储蓄所”,将全村农户和企业纳入考核范围,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感受文化熏陶、接受文明浸润。
如今的尧治河,“山上山下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面子里子一个样”。这个曾经“一家老少烂衣裳”的高山极贫村,不仅实现了物质富裕,更通过精神文明凝聚起奋进力量。
来源:保康县委尧治河典型挖掘提炼组
编校:相琴
一审:赵硕 都正红
二审:秦志鹏
三审:李广儒 李运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