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历史耐心就在快与慢的实践论里——再悟“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①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快与慢,不仅蕴含着时间的辩证法,也阐释着发展遵循的价值观。
在快与慢中,我们能读懂中国的发展叙事。“全球最快高铁”即将全面测试,CR450动车组跑出了时速453公里的最新纪录;而在云贵的崇山峻岭间,绿皮“慢火车”经停的一些小站,搭载赶集、上学的村民出行,不让偏远地区的人们被时代遗落。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服务群众、提高办事效率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马上就办”;在生态保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久久为功,强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中,这样的“等不得也急不得”的故事还有许多。
“等不得也急不得”并不矛盾,这是实事求是的发展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有过这样的阐释:“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这正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当快即快,该缓则缓,把握好快与慢的干事节奏。花湖国际机场实现货物“一日达全国、隔日达全球”,这份快从机场的规划、审批、建设环节就一步步在提速。这是基于对发展机遇的追赶,对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描摹,对支点枢纽功能的提级。在长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等问题上,湖北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按步骤、有规划地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将之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工程。无论是快的追求,还是慢的坚守,始终遵循的都是客观与科学。
“等不得也急不得”,正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体现。在一些需要加速推进的事情上慢不得,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看准了就抓紧干,正是要避免懈怠拖延,树立“功成必定有我”的进取姿态。在一些事关长远,需通盘考虑、审慎谋划的事情上,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正是要一锤接着一锤敲,跑好自己手中这一棒,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既为加快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条件,也为基础研究“板凳坐得十年冷”增强定力。快慢之间,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的恒心、信心。
“等不得也急不得”,有相同的价值旨归。“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断上新的高铁线路,不断提档的高铁速度,为的是创造更舒适便捷的交通,让发展速度与质效并举。而穿行深山茂林,长期保持低票价的“慢火车”,温情守候山乡群众,有时甚至每个站点只上几个人,却从不缺席。提升高铁的快,保留“绿皮”的慢,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明晰发展的价值旨归,就能让我们在快与慢之间有合理的取舍、适宜的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曾道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从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浙江的“八八战略”,到以“百年大计”的眼光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气魄起笔雄安新区,我们从一个个宏韬伟略中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感与战略定力。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又一个五年画卷待描绘。坚持长期主义,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既葆有“徐图之”的恒心,又不失“抓紧干”的紧迫,我们一定能在越过千山万水、经历千难万险之后,迎来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