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退岗不褪色 一线再攻坚 石首11名“老将”到项目一线展担当

长江云新闻  2025-10-21 11:42:03
分享到:

头戴安全帽,脚踩泥土路,年近退休的王炳祥穿梭在泵站和沟渠之间,步伐依旧匆忙。2024年12月,已退出领导岗位的他,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石首市调东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项目协调员和督办员”。从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副书记、总工程师,到如今扎根工地的“王工”,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王炳祥在调东灌区工地)

“熟悉的战场,只是换了种打法”

10月的调东灌区工地,机器轰鸣。王炳祥蹲在一处刚完成衬砌的沟渠旁,用手抹去额角的汗水,仔细查看着混凝土的平整度。“这段渠基土质软,要特别注意后期的沉降观测。”他对身旁的年轻技术员叮嘱道。

作为曾经分管该项目的领导,王炳祥对这里每座泵站、每条沟渠都了如指掌。2025年7月,为应对可能持续的旱情,他把工作重心压在了电力设施建设上。“电不通,泵站就是‘摆设’。”那段时间,他频繁往返于乡镇、水利和电力部门之间,硬是靠着“老面子”和“专业账”,打通了多个堵点,为泵站如期投用抢出了时间。

“王工来了,心里就踏实。”石首市灌区服务中心主任刘孟说,王炳祥坚持每周2到3次深入工地,他的经验让工程“少走了很多弯路”。

“小事不马虎,才是真担当”

在调关镇石戈垸村,几位虾稻连作的农户一度愁眉不展——新改造的泵站出水流量不足,几百亩虾稻田的“救命水”跟不上。

王炳祥知道后,立刻拉着镇干部、村干部和项目负责人在现场勘测、测算。他一边安抚农户情绪,一边与技术团队反复论证,最终协调项目部增补5万元,为泵站新增了设施。当水流声再次哗哗响起,流量提升了0.2立方米/秒,村民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大事要办好,小事也不能马虎。”这是王炳祥常挂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泵站流量提升0.2个立方,看似是小事,却关系着老百姓一年的收成。

“老将出马”成为项目“稳压器”

在石首,像王炳祥这样“退岗不褪色”的干部并非个例。

(孙颖督办光大管道项目红线范围内117户房屋拆迁)

在光大管道项目“双征”现场,三级调研员孙颖被同事们称为“政策通”兼“贴心人”。他凭借多年群众工作的经验,耐心解读政策,帮助专班顺利完成116户征迁。

在仙鹤新材料项目工地,一级主任科员曾四新则是“柔”与“刚”的结合。他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又善用“柔性调解”化解多起田埂纠纷,既守住了政策红线,也暖了群众的心。

一线攻坚,为“干部素质提升年”写下生动注脚

这批经验丰富的老将能重新“披挂上阵”,源于石首市正在开展的干部素质提升年“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挂帅攻坚行动”。

(王炳祥参加调东灌区建设项目现场协调会)

据石首市产业和项目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石首市委组织部精选了11名熟悉工程建设、群众基础好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根据其专业特长,精准匹配至11个重点项目担任协调员和督办员。

“老同志有经验、有威望,是项目推进的‘稳压器’。”石首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退岗不退休、转岗不转责”的新机制,既让老同志延续了工作热情,也为年轻干部树立了实干的榜样。

如今,调东灌区项目已完成98%,即将竣工验收;光大管道项目“双征”进入尾声;仙鹤新材料项目征地已完成并正式开工……一批停滞的工作被顺利推动。这些成果背后,正是这批“老将”在换岗后继续燃烧的光和热,为石首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 熊铭  通讯员 李子豪 审核 崔岸)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