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荆州的跨世纪情缘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杨振宁
谁曾想,在荆州有一位杨振宁念念不忘、心存感激的人,这个人叫王竹溪,曾担任杨振宁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导师,将他引入统计力学领域,为其日后斩获诺奖奠定了基础。
王竹溪
师恩如炬,照亮科学征途
王竹溪于1911年出生于荆州市公安县麻豪口潭子湾(今麻豪口镇砖桥口村)。1933年,王竹溪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时年27岁的王竹溪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和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受聘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1938年,杨振宁的父亲、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随校到西南联大算学系任教,杨振宁同全家一起来到昆明。同年,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只在昆华中学(今昆明市第一中学)读了半年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在2万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
就是在西南联大,杨振宁遇到了这位让他一生都影响至深的老师。
据《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记载,杨振宁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2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吴大猷引领他走上对称原理的研究方向,王竹溪给了他统计力学方面的启蒙,而这正是杨振宁后来在科学上获得顶尖地位的两个领域。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很喜欢这位年仅27岁从剑桥大学回来的教授,而且积极去听王竹溪开设的系列讲座。王竹溪演讲的内容是当时物理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相变。虽然讲座内容比较艰深,杨振宁作为本科尚未读完的学生,有许多内容听不懂,但这些演讲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杨振宁说:“听王先生的演讲是在1940年前后,我后来写的一篇关于相变的文章是在1951年,即是十年以后。这十年期间断断续续地对这类问题的注意,最后‘开花结果’了。以后几十年相变工作是我主要兴趣之一,所以1940年前后听王先生的演讲这个经历,对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远的决定性影响。”
从此,杨振宁正式进入统计力学领域,这也是20世纪物理学后半段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杨振宁后来在“尹辛模型”“相变理论”等统计物理学问题方面的出色工作,其渊源正在于此。
恩师逝世,撰文深表感激
1971年,杨振宁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当接待他的工作人员,问这位名扬四海的科学家想见什么人的时候,他从容地写下了自己恩师的名字——王竹溪。
同年,王竹溪先生被接到北京,刚开始,他并不知道为什么。当见到阔别20多年的学生杨振宁,他笑了,因为他为这个出色的学生而自豪。这场重逢仅持续数小时,却是这对师生最后一次相见。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讲学,得知王竹溪先生病逝的噩耗时,他立即赶到北京,吊唁他的恩师,并向师母表示亲切慰问。
杨振宁在唁电中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
这一年,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文中,怀着感激的心情写到王竹溪先生:“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篇论文把我引导到统计力学的领域。”
亲笔题名,传承恩师精神
2011年12月31日,一代教育家、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有杨振宁等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王竹溪家乡公安县的代表。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
纪念大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了当年他向王竹溪先生问教求学的点滴轶事:“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目前,在公安县第一中学校园内设有王竹溪纪念馆,主要用于纪念王竹溪的科学成就,传承其教育精神,该馆馆名就是杨振宁亲笔题写的。同时,该县还建有竹溪小学、竹溪街,并编撰了《王竹溪传》,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学习、成才成人。
杨振宁曾为湖北省公安县王竹溪纪念馆题写馆名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右)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与恩师王竹溪湖北公安县家乡代表交流。
走访荆州高校,激励学子报国
与荆州,杨振宁还有一段情缘。
时光倒流至1995年初夏,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应邀来到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在学校图书馆前,他们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杨振宁曾到访长江大学,对学子提出殷切希望。
杨振宁在时任院长华北庄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石油科技陈列馆。“学院有没有设博士点?有没有开设海洋石油专业?塔里木开采的油怎样运出来?有没有开设储运专业?……”他边参观边询问,对石油高校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表示极大的关注。
“石油是国家的命脉,希望贵校同学们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贡献。”最后,杨振宁教授欣然命笔题词,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
30年过去了,当年在荆州的大学校园亲耳聆听先生教诲的学子们,遍布祖国乃至世界的石油战线,成为行业的栋梁。杨振宁先生那句鼓励,至今仍陈列在长江大学校史馆和长江大学东校区11号教学楼大厅文化墙上。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殷殷希望如同种子,在无数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他将科学的纯粹精神与对国家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深切关怀融为一体,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编辑:张倩/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