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云端锐评 | 多地民众自发缅怀杨振宁的长队,在向一个时代证明什么?

长江云新闻  2025-10-20 16:09:48
分享到:

今天(10月20日)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逝世的第三天。

从全网热搜,到现在已经是全网祭奠,从清华大学的缅怀室,到杨先生的出生地合肥四古巷,再到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杨振宁铜像前,绵延的长队都在诉说着国人对科学巨匠的至高敬意。

在这长队中,有耄耋之年的白发学者,也有8岁的稚龄孩童,这支跨越地域、年龄与身份的长队,不仅是对杨振宁先生的告别,更传递出深沉的时代回响。

这是一支致敬科学精神的长队。

杨振宁有多牛?可能因为他研究的领域太过于深奥,很多人并不曾了解。我们只知道他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能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人相提并论,更让人敬佩的是,那时他才35岁,从理论提出到获奖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获诺奖速度最快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而这,还不是他的巅峰成就。业界公认杨振宁最大的科学贡献在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三个里程碑,被邓稼先赞誉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杨振宁曾说,“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缅怀他的长队正是国人对勇攀科技高峰、为国争光的集体向往。

这是一支共鸣家国情怀的长队。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曾备受争议。特别是他曾经加入美国国籍。钱学森曾经给出答案“因为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是的,杨振宁从事的是理论物理,在当时中国的实验条件下,难有更大作为。杨振宁后来坦言,加入美国籍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可洋装虽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在美国期间,他曾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奔走呼吁;曾写信为国家提出“发展性研究”建议,直接推动了国家半导体、计算机等产业的发展;曾在国家需要基础研究的时候,捐献400万美元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在晚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归国投身科研与教育,捐赠手稿、资助人才,让“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是一支播种未来希望的长队。

队伍中,一位带8岁儿子前来的母亲说:“想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是的,因为杨振宁是在12岁,就立志要拿诺贝尔奖。当孩子们亲眼看见整个社会如何尊崇一位科学家时,科学的种子便已悄然落入心田——而这些种子,终将在未来开花结果。

当科学成为信仰,当大师成为楷模,一个国家的未来便充满希望。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撰稿:徐嘉珉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李桓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