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资源没钱花?湖北“三资”管理改革让“矿”生金
在湖北,“家里有矿”可不是玩笑话——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矿山、林地、长江岸线,都是看得见的“矿”。可曾几何时,不少“矿”沉睡着:武汉市洪山区有栋大厦6年前一片荒凉,入驻率不足30%;黄石大冶的废弃矿山堆着碎石,连本地人都绕着走;武汉一些公交线的票款收益,也只是躺在账本上的静态数字。
武汉洪山人工智能大厦
建设在黄石大冶废矿上的国内首个氢能仓库
如今再看,这些“矿”全变了样:武汉洪山那栋楼成了人工智能大厦,入驻率近90%、年产出15亿元,还在上交所发了3.01亿元融资;黄石大冶的废矿变身国内首个氢能仓库;武汉公交把线路票款收益打包,融到6亿多元更新新能源车辆。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中——力求“方向对、步子稳、效果好”,让“家里有矿”从一句调侃,变成真正生金的实在底气。
一、方向对:找对资源激活路径
方向对了不怕路远,10月16日举行的全省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进会上,湖北清晰提出核心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重点就盯着三类: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数据这六块资源,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块资产,还有闲置、低效两块资金。
黄石大冶的废弃矿山山体上铺满光伏板。这里的光伏板发电,利用电能将旁边湖泊的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然后进行储存。
资源资产化,关键是变废为宝。天下没有不可用之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大冶的废弃矿山曾是“生态伤疤”,可改革中没人把它弃之不顾——引入企业搭起“制氢-储氢-加氢”全链条,碎石地变成氢能仓库,不仅能给新能源汽车供氢,还带动了周边产业链,昔日废矿成了“绿色金矿”,从成本中心变成了利润中心 。现在湖北正给所有资源建“身份证”,从权属到价值一一摸清,就是要让每块资源都知道“自己能当什么用”。
武汉公交上新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
资产证券化,核心是打开思路。证券化不止是资金化,买卖一次性变现,而是泛化的概念,可以变钱、变股权、变融资工具等。武汉公交就玩出了新花样:把未来几年的线路票款收益当抵押,发行了华中首单碳中和ABN(资产支持票据,简单说就是用未来稳定收益换当下融资),首期就拿到6.01亿元,利率比传统贷款低不少。洪山人工智能大厦更聪明,2024年发了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即靠大厦未来租金收益获取长期融资),3亿多元融资能用18年,利率才2.5%,比找银行抵押贷款借得多、用得久、利率低,让收租金的楼变成了能持续融资的资本工具。
资金杠杆化,秘诀是以小撬大。政府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湖北推出三项信用贷款改革:以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为引子,截至2025年9月,已撬动1168多亿元信用贷款——相当于1元种子钱催生出116元市场资金。小企业缺资金、农户想创业,都能拿到信用贷款,这10亿种子钱,硬生生长成了滋养市场的金融大树。
二、步子稳:念好“四字诀”
宁愿慢不要乱,激活“三资”怕急功近利,湖北想出“用、售、租、融”四字诀。
“能用则用”,用在刀刃上。十堰有片闲置老厂房,没简单推倒盖商品房,而是盯着新能源产业找下家——用厂房招商,硬是吸引远景动力砸120亿元建智能锂电池厂,老厂房一下成了“产业引擎”,既没浪费资源,又带活了当地产业。
“不用则售”,绝不“贱卖”。用的核心是资产运作,要高效利用:先请专业机构估值,再放到公开市场拍卖。比如某地闲置办公楼,评估后公开竞拍,最后成交价比底价高15%,既盘活了资产,又守住了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底线。
武汉青山江滩长江囍文化乐园
“不售则租”,稳稳拿收益。青山江滩有段岸线,开发难度大,就交给专业团队运营,引入社会资本建了长江囍文化乐园。现在这里既能供市民休闲,每年还能收稳定租金,把静态的江滩变成了持续生金的摇钱树。
“能融则融”,变成融资凭证。有些资产租不出去也卖不掉,可以把它们交给国企打理。湖北文旅集团接过一批行政单位的闲置资产,改造成高端养老院,既解决了资产闲置问题,还靠项目融到了建设资金,一举三得。
这“四字诀”不搞“一刀切”,让每类资产都找到最适合的盘活路径。
三、效果好:更多资源待激活
正是依托“方向对”的三个原则和“步子稳”的“四字诀”,催生可观综合效益,这些效果都看得见、摸得着:洪山人工智能大厦带动的就业,大冶氢能项目少排的二氧化碳,武汉公交的绿色新车……改革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的变化。
宜昌砂石码头改造成的灯塔广场
湖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远远没吃够:1000多公里长江岸线、900多公里汉江岸线,现在多是码头和观光,还能搞更多“水经济”;全省森林覆盖率超42%,林地的碳汇价值(通过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将“减排量”转化为经济收益)、康养价值还没完全发挥;数据资源登记了4.8万多项,高潜在价值有待充分挖掘。
深秋时节,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青黄相间,与一江碧水相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在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同时,湖北统筹推进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把“三资”改革和“省钱”“找钱”结合在一起——零基预算砍掉低效支出,让每笔财政钱都用在实处;投融资体制改革搞创新,比如“引江补汉”工程搞“投建管运”一体化,让政府投资能循环、可持续。
以前湖北的资源,是埋在地下、闲在角落的 “沉睡资产”;现在的资源,是能融资、能生利、能带动发展的活资产。随着改革继续走深,湖北还会有更多 “沉睡资产” 被唤醒,演绎更多 “点石成金” 的故事。
方向对 步子稳 效果好
方向对则道路通,步子稳则行得远,效果好则动力足。湖北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逻辑,正是以“对”的方向明晰路径,以“稳”的节奏科学施策,最终以“好”的效果回应期待,这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
方向对是破题前提,湖北明确了“三项原则”,聚焦六类资源、五类资产、两类资金,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将“三资”盘活与服务实体经济、保障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绑定,从根本上避免了“为改而改”的形式主义。
步子稳是推进关键,“稳”不是保守,而是对改革规律的尊重。国有“三资”涉及面广、权属复杂,湖北出台“1+8”制度体系,提出“用、售、租、融”四字诀,科学、高效、规范盘活利用,让改革成果更具可持续性。
效果好是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重统一,拒绝改革的“短视”。衡量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成效,不是只看财政增收的“数字账”,更要算民生改善的“民心账”、长远发展的“战略账”,真正实现“改革一件、受益一片、带动一方”的深层价值。
当前,改革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深水区,唯有持续坚持这一逻辑,方能让更多国有资源焕发活力,为财政稳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筑牢坚实根基。
来 源:唱辽阔
总策划:岑 卓
总监制:何 伟
策 划:臧 志
监 制:吴博军
统 筹:梁蕊、李昕
撰 稿:梁蕊、李昕、祝如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