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在机器人的产业赛道上,书写青春答卷
在湖北这片创新沃土上,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正以向新而行的青春底色,奔赴着人形机器人的星辰大海。10月16日,在“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现场,一台“荆楚”机器人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兴炜递上了话筒。
“荆楚”机器人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研发团队,赵兴炜教授便是该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今年2月湖北“新春第一会”,1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荆楚”机器人凭灵巧双手与表情模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作为湖北“土生土长”、自己开发的机器人,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呢?赵兴炜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团队在机器人的产业赛道上,创新奋进的青春故事。
“荆楚”机器人诞生记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全国范围内涌现了大量机器人研发团队,生产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赵兴炜和他的伙伴们也不甘落后,从去年冬天开始在机械工程与智能应用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开发人形机器人。
要做机器人,团队面临一个关键的技术决策,是选成熟的转动驱动技术,还是选择挑战更自主可控却充满未知的直线驱动方案?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是让机器人的身体动起来,如何驱动?“比如,是这样让手臂转动,还是这样,让手臂直线屈伸”,赵教授一边演示一边分享:“驱动技术,是机器人研发中的核心关键。”转动驱动技术很成熟,大部分研发团队都是采用这种技术。直线驱动,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伸缩驱动关节,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更强的动力。赵教授和团队希望在直线驱动这条新赛道上,为中国机器人锻造真正自主可控的力量之源。
但是选择这种技术,意味着团队要从零开始、另辟蹊径。因为直线驱动的核心在于高精度、重负载的“行星滚柱丝杠”。通过这种装置,让机器人适应各种空间,更加安全稳定地搬运、行走,甚至丝滑、灵活地人机合作。这样一来,就对装置的设计、材料、工艺等每个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这条路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为了让机器人在严苛的空间限制下实现极致的高负载与稳定性,团队经历了大量的计算、模拟,陷入了实验——失败——再实验的循环中。一次偶然交流中,航天领域的精密理念给了团队启发。“我们采用了一些原本用于航天科技的技术方案,反复试验,最终让小小的丝杠,稳定承载起超过800公斤的负重载荷。”赵教授说正是这一核心技术,让研发之路峰回路转。
机器人研发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自研发“荆楚”机器人开始,团队成员们仿佛在与时间赛跑。短短数月,机器人经历了数次脱胎换骨的迭代升级。每一次迭代都直面核心难题:系统稳定性、结构可靠性、线束优化、精准的动态控制……因为一次严重的系统“宕机”就意味着机器人会运行失控,也意味着整个团队将面临巨大压力,需要连续多天高强度的排查、分析、修改和验证。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个年轻的团队,铆足了劲儿,只为干好机器人研发这一件事。他们让每颗螺丝、每行代码、每个关节都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但也前景广阔的道路上,他们披星戴月、加速迭代升级,只为荆楚机器人更快更好地投入生产一线;他们攻坚克难、反复打磨,坚持自主研制,只为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让“智造”力量服务产业、回馈社会
如今“荆楚001号”已走出实验室,即将在东风汽车的产线上展现价值,它们能够精准执行装配与质检任务。同时,首批服务养老场景的“荆楚”机器人,也即将投入到实际生活,守护生命尊严,传递温情陪伴。
赵兴炜教授坦言,作为中国人工智能洪流中的一员,他和团队的所有青年伙伴,有幸参与到这个最具变革力量的“年轻事业”中!未来,他还将带领团队,“用创新、奋进的足迹,让荆楚机器人成为中国智造的硬核力量。”
话音落下,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年轻的学子站起来鼓掌。用科技成果诠释青春担当,以创新智造点亮逐梦之路,“荆楚”机器人和它背后的团队向新而行,以自立自强的青春姿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
“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主题大思政课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教育厅、武汉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作为中央网信办“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活动之一,“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通过主题演讲、互动分享等形式,讲述“有热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故事,浸润莘莘学子心灵。本次活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等在鄂高校的400多名师生,中央和地方媒体代表、重点商业平台负责人及部分正能量网络大V,齐聚一堂,共话青春心声,点亮青春理想。
(长江云记者 孙俊、李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