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25何多苓素描、手稿展1960-2025”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
10月17日,金秋的武汉迎来一场艺术盛事,“@武汉·2025 何多苓素描、手稿展1960-2025”在合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由合美术馆主办,何多苓美术馆协办,系统展出了艺术家何多苓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65件素描与手稿精品,全面呈现其长达六十五年的艺术历程与思想演变。
开幕式上,艺术家何多苓、合美术馆创始人黄立平、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兼策展人鲁虹,以及省内外艺术家、评论家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展览启幕。此次展览恰逢合美术馆成立十一周年,何多苓六十五载的艺术实践与美术馆的成长历程相互呼应,成为对艺术坚守与精神延续的生动注脚。
步入展厅,观众首先感受到的是独特的展览叙事方式,展览并非以时间顺序从早期到当下展开,而是采用“倒叙”结构,从艺术家最新的探索回溯至其创作源头。65件素描与手稿作品如同一串时间的珍珠,串联起何多苓艺术生命中不同阶段的思考与成长,带领观众穿越艺术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旅程。
在开幕式前,何多苓与策展人鲁虹共同为观众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厅导览。鲁虹介绍,本次展览以倒叙方式呈现,旨在完整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谱系,更直观地理解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形成与深化。
导览过程中,何多苓从1963年的早期作品讲起,将自己对素描的理解娓娓道来。在他看来,素描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素描的核心在于通过线条和明暗塑造形体与光线。何多苓并分享了自己受中国传统绘画启发所进行的技法探索。近年来,他吸收中国文人画方法,发现素描材料更易于表现黑白关系,与水墨艺术具有内在关联性。他希望观众能通过展览体会素描艺术的独立价值。
合美术馆创始人黄立平表示,本次展览是2025年度“@武汉”艺术活动的重要开端,也是对当代艺术学术框架的深度探讨。过去十余年,合美术馆持续通过手稿与个人回顾展梳理当代艺术脉络,但当代艺术的理论阐释仍存在诸多挑战。他认为,何多苓的艺术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他将素描视为独立画种的观点形成了新的艺术思想。本次展览的意义在于通过有限作品传递深刻思想,体现了艺术“无中生有”的创造本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6日。同期开幕的“@武汉”系列活动还包括在佑品空间举办的“朱可染——绕指柔”,以及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举办的“@武汉·2025一荤一素”和“@武汉·2025花园”。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艾小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