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不用灌水,种在坡地!湖北首个国审节水抗旱稻在汉测产

长江云新闻  2025-10-17 16:00:43
分享到:

“每亩干谷产量493.0千克!”10月17日上午,武汉江夏一处偏远村落的撂荒坡地上,随着现场测产结果正式公布,掌声瞬间响起——这片曾因坡度大、保水差连续多年撂荒的“废地”,竟种出了高产水稻!而创造这一惊喜的,正是湖北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琴旱优651”。

如今产出近500公斤每亩的坡地,曾是当地村民眼中的“难啃的骨头”:坡度大导致土壤保水能力差,长年撂荒让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肥力严重衰退,此前多次尝试复种粮食,亩产最多也就三百多斤,投入的成本都难收回。

转折点,始于“琴旱优651”的落地。“这个品种我们研发了7年,核心是引进了‘沪旱 5A’不育系——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度抗旱。”湖北大学博士付冬介绍,经过与自主父本杂交培育,“琴旱优651”彻底打破了传统水稻“离不开水”的限制,“没有田埂、没有水源灌溉,它照样能生长,还能交出不错的产量答卷。”

“琴旱优651”的价值,远不止让荒坡复耕。我国70%的稻田是中低产田,灌溉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粮食增产的“拦路虎”。而“琴旱优651”的测产成功,直接证明节水抗旱稻能突破这些限制——既能在丘陵坡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地扎根,又能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保证产量和米质与普通水稻持平。“它能大幅提高边际土地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劳动力投入和面源污染。”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刘毅点出关键,这对盘活闲置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更惊喜的是生态效益。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胜透露,此次湖北之行让他印象深刻:“这片稻田基本靠自然降水生长,还能大幅减少甲烷排放。”数据显示,水稻田甲烷排放量占我国农业碳排放的近1/10,而用旱管模式种植节水抗旱稻,比传统淹灌模式减少甲烷90%以上,“一亩地能减400公斤碳,未来若形成碳交易,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笔额外的经济补偿。”

“节水抗旱稻是我们新开的研究领域,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前景非常广阔。”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裕钊表示,下一步学校将重点推进“琴旱优 651”的推广,“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品质,同时加强育种团队人才引进培育,让这个‘湖北造’品种发挥更大作用。”

眼下,该品种由湖北农发种业集团与湖北大学合作,进行推广种植,今年已收获种子40多万斤,在全国各地种植面积近两万亩。从荒坡上的“试验田”,到未来可能覆盖更多边际土地的“希望种”,“琴旱优 651”的测产成功,不仅为湖北农业添了新动能,更给全国丘陵山区撂荒地复耕、农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北方案”。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林中杰

审核 向秀 洪亚飞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