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巴东:鄂西“绝壁天河”的守护者
上世纪60年代,恩施州巴东县数万儿女,耗费11年光阴,在鄂西的绵延群峰之间,凿出了一条长达28公里的水渠,它被称为“绝壁天河”。如今,81岁的谭祖顺,延续红旗渠精神,用他的执着守护着这条“生命渠”。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今天,我们要引领大家要走的,就是要走到硝洞岩,因为这条28公里长的水渠,其中距硝洞岩180米的地段,被称为“绝壁天河”。
清晨,游客们便在义务解说员谭祖顺的带领下,漫步于巴东县清太坪镇的“绝壁天河”。谭祖顺头发斑白,身形清瘦,素白衬衫整整齐齐地扎进裤子里,头戴一顶质朴的草帽,这是他每次为游客讲解修渠历史时的“标配”着装,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绝壁天河守护人”。
恩施州巴东县“绝壁天河”游客 周璐璇:见到绝壁天河那一刻的震撼,是我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它是我用照片了解完全想象不到的,(这种)敢想敢干、不畏艰辛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学习。
一谈及当年修渠的岁月,谭祖顺的眼中便会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平均每天上渠2次,往返6个多小时,十年如一日地为来访者做义务讲解。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我们连队就是在这里住,住八年,过年就在这里住着,这是我们的灶台,我们的食堂,这是吃饭的地方,那边是保管室,就是苞谷面、菜、黄豆等等的,我们睡就是在上面那个大洞的,打渠道、打高岩,我们都住在这里,一天三遍往上跑。
水渠的源头是湖北省最大的高山岩溶淡水湖——水流坪湖泊。以前,由于当地水利设施匮乏,这丰沛的水源难以用于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为了更好地引用水源,1967年,凿渠工程启动,彼时23岁的谭祖顺,被编入双社连队爆破组,承担起打炮眼的关键任务。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特别是最危险的一次,我们在下面打炮眼,打的时候,上面是三根绳子,两根辅绳,一根主绳,那么这个笼子需要三根绳子才搞得了,在下面操作的时候,晃呀晃,扭呀扭,就把三根绳子扭成一个坨了,喊向上拉,主绳拉不动了,这下火又点了,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候,上面的人集中火力,将主绳和辅绳一起向上拉,刚刚拉上这个地方,底下的炮响了。
在4万多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了漫长的11年,宽2米、深1.5米、全长28公里的渠道,在一锤一锤、一尺一尺的开凿中诞生,开凿岩石超100万立方米。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为革命修水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就是我们连队写的标语,促使我们农民工一天战天斗地,迅速完成自己的任务。
1978年,灌渠终于成功输水,从巴东县清太坪镇,经水布垭延伸至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龙池村。之后,谭祖顺当了6年水渠管护员,他的足迹踏遍了渠岸的每一处,哪里有裂缝、哪里容易堵塞,他都了如指掌。再后来,他又主动担当起讲解员,这一坚持,便是十年。现在,渠水依旧奔腾不息,为鄂西深山的村村寨寨提供着灌溉、饮用和发电的水源。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我就是想让以后的后辈人,都晓得那时候前辈人的辛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作业工具,凭双手搞起这么大的工程,吃尽了千辛万苦,让后辈人都能清楚前辈人的辛苦,我有信心,来过过细细的,凡是我晓得的故事,都把它讲给参观人员,让他们都听到。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党委副书记 袁莉:到今天为止,现年80多岁的谭祖顺老人,仍然在红旗渠上担任义务讲解员,从建设者到守护者,再到精神传承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一条水渠,半生坚守,他的故事,不仅仅是红旗渠工程奇迹的见证,更是红旗渠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写照。
这些年,谭祖顺已经为6万余人进行义务讲解,获得过“最美清太人”“巴东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受他的坚守感召,越来越多年轻人循着“绝壁天河”的方向而来,围在老人身边,静静聆听那段战天斗地的修渠往事,让红旗渠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双树坪村村民 谭祖顺:只要我身体能够坚持一天,我要继续坚持下去,身体允许,让我们弘扬红旗渠这个精神,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要继续把这个精神代代相传,要把它传下去。
(来源 垄上行 湖北台 巴东台 记者 李亚敏 编辑 卢颖洁 祝莎莎 编审 朱兵 监制 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