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荆州:荒滩变绿洲 湖畔起乐园

江汉风  2025-10-15 10:13:31
分享到:

清晨6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锣场镇向湖村,长湖的水汽还未散尽,徐洪良的胶鞋已经踩进了向阳花农业生态园的泥土里。这位湖南汉子弯腰拨开葡萄藤下的杂草,指尖划过叶片上滚圆的露珠。

阳光穿透薄雾,给垂钓区的水面镀上一层碎金。“张师傅,今天鱼口怎么样?”徐洪良直起身朝钓位喊,正在收线的老张直起身笑答:“昨晚下了点雨,这鲫鱼咬钩欢得很!”

这样的对话,自2019年生态园开园以来,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生态乐园”,6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草地。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向湖村积极探索“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让生态更美,产业发展更绿,老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凭借不懈努力,向湖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乡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鸟瞰白水滩湿地)

荒滩托起“生态梦”

8月下旬,向阳花农业生态园采摘基地内,湖北万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良正仔细检查葡萄长势,同时指导工作人员整枝。阳光透过葡萄藤的缝隙,在他黝黑的脸上落下斑驳光影。

徐洪良来自湖南常德安乡县,1989年怀揣憧憬来荆州打拼。出身农家的他对土地感情深厚,过往每次路过向湖村,看到大片闲置、长满荒草的农田,心中满是惋惜。

2019年,徐洪良决心放手一搏。他拿出多年积蓄,又多方筹资,共投入1800万元流转202亩土地,计划打造集水产养殖垂钓、四季水果采摘、研学游乐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农文旅项目——向阳花农业生态园。

不料,2023年一场冻雨雪灾突袭,给了他沉重打击。“当晚值班人员说火龙果基地棚子塌了!”徐洪良至今难忘,赶到现场时,自己悉心培育4年的50多亩火龙果基地,因大棚坍塌,所有植株倒伏,无一幸免。

但他并未被击垮。雨雪过后,徐洪良立即带队清理现场、消除隐患,同时加固葡萄大棚,最终保住八成葡萄苗,为后续稳产打下基础。

这次挫折之后,徐洪良“建好生态园”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他四处奔走,筹资20余万元新建3个火龙果大棚和14个葡萄大棚;赴关沮镇学水产养殖技术,邀广州专家指导火龙果栽培;引进企业成立中药材育苗科研基地,丰富园区业态。经过不懈努力,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园区发展的模式,让生态园重焕生机。

携手铺就“绿富路”

近年来,锣场镇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徐洪良拿到土地,正为开发利用的难题一筹莫展时,镇村两级主动向他伸出了援手。干部们多次与他围坐在一起,深入细致地分析这片土地的优势。“我们发现,这里靠近风景优美的长湖,周边居民一直盼着能有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发展乡村旅游是条好路子。”徐洪良回忆,经过反复商讨与论证,打造向阳花农业生态园的计划逐渐清晰。

2023年那场冻雨灾害发生后,镇村两级迅速响应,积极行动。镇政府一方面紧急组织人员,全力协助徐洪良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为徐洪良争取救灾资金,帮助他重新建设大棚。

“原来这里都是田,根本没有路,开车要从318国道绕行,还到不了田间地头,非常不方便。”徐洪良感慨,如今,一条1.43公里的产业路建成通车,如同一根纽带,连接着长湖村、向湖村、锣场村,有力带动了长湖花木大世界、长湖渔果共享基地、鸿源水产养殖基地、向阳花农业生态园、锣场草莓金桔采摘基地等多个沿线产业的发展。

美景红利惠乡亲

向阳花农业生态园只是向湖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态产业日渐兴旺,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容村貌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白水滩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现场,花木繁茂、碧水相拥,清新空气沁人心脾。这片曾被闲置的滩涂,如今已是荆州新城的生态“绿肺”,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天然氧吧。“生态是百姓福祉,更是产业根基。”向湖村党总支书记高万才介绍,村子南临白水滩、北依长湖湿地,生态优势显著。依托这一资源,村里大力发展白水滩养殖观光休闲农业,推广虾稻连作、稻鱼共养模式,以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向湖村全力打造围河景观带:整治村内沟渠荒塘,疏挖围河引入长湖活水改善水质,配套建设步道、凉亭,优化沿线绿化,并依风貌打造围河休闲广场。如今,这里成了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热门地。

优良生态为绿色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向湖村主动融入“美丽乡村一日游”,成立荆州市耕读文创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将白水滩观光农业、向阳花生态园、围河景观带等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出集垂钓、采摘、品农味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带。目前,本土产业已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助力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从昔日的滩涂草地到如今的生态乐园,向湖村的蜕变,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动实践,也为长江沿岸乡村的绿色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记者:代志武、易雯、黄巍薇、周蓉、陈丹

编辑:朱佳敏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定制服务